“弹幕”式阅读:创新还是入侵

27.07.2015  09:34
  对于很多喜欢看网络视频和网络漫画的网友来说,弹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各种弹幕网站随处可见。然而有网络阅读者近日发现,网络小说也被弹幕“入侵”了——利用一款手机App阅读器的弹幕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针对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任意评论和吐槽。“看着各种奇葩的评论实在是太欢乐了”“吐槽太毁气氛,基本以恶搞笑料为卖点,无法接受”“弹幕糟蹋了小说”……一时间关于弹幕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争论四起。有人表示接受,认为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体验;也有人担忧这样的弹幕会影响严肃文化的发展。
               受众群普遍年轻
             “弹幕”本意指射击游戏中过于密集的子弹像一张幕布一样。由于最早出现弹幕的视频网站中,网友的言论从视频中一条条飘过,很像射击游戏中的弹幕,因此网民将这种大量评论带来的效果称为“弹幕”。


  首先在视频中使用弹幕穿插评论的是日本的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自去年起,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方式在我国各娱乐领域也非常活跃。其中,出现场合最多的是“弹幕电影”——观众可一边看电影,一边通过手机上网对电影内容发表评论,评论的字幕可即时出现在电影一旁,有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后来又出现了“弹幕话剧”。今年央视的羊年春晚首次在网络直播中实现了“弹幕直播”,直播时弹幕量突破1亿,广受用户欢迎。

              和弹幕应用出现的时间一样,目前,弹幕应用的受众也都很年轻,大多为25岁以下的人群。寻找同类,分享观感,是弹幕应用能提供的最重要的用户体验。看个视频,有时甚至满屏评论,完全看不清原本的影视画面,不懂的人一头雾水,懂的人却笑得很开心。

              大学生小莱平时的休闲方式之一就是打开弹幕网站看视频。“这种娱乐方式和以前看电视是一样的,只不过弹幕会让你有种很多人陪你一起看的感觉,一个人也不会很孤单。”同时弹幕也让这种观看有了更多信息量。她说:“有些你自己没注意到的细节或笑点,别人在弹幕上帮你指出来,甚至还会再创造,使得一段并不好笑的情节变得十分有意思。”

              当然,对于商家来说,人群集聚的地方则意味着商机,新的功能或许就是一个新的获利路径。去年,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举办首映礼时,就让观众在现场边看电影边发弹幕,此后《小时代3》、《绣春刀》等电影也都放映了弹幕场。弹幕网站也从以前几个固定的网站,扩展到优酷、土豆、腾讯等主流视频网站。

            “入侵”网络阅读

            随着弹幕一族的壮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弹幕市场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除了影视、话剧领域外,网络阅读领域也开始吸纳了弹幕功能。

              前不久,弹幕应用首次出现在某手机阅读软件中:在该手机App上看小说,屏幕底部会出现一个红色图标,点开之后就可以看到其他读者对该小说的称赞和吐槽。阅读者本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其中,发表评论。“感觉就像看别人下棋,观棋者在旁边七嘴八舌,很有意思。”不少读者对此感到很新鲜。

            为体验弹幕阅读,笔者也尝试下载了一款具备弹幕功能的阅读软件,安装后点开“弹幕阅读”,看到这样一段宣传语:“在无穷无尽的弹幕中,无论是‘仙草’还是‘断肠草’,你都能找到共鸣,从此不再孤单地一个人阅读。”点开一本小说后,屏幕上飘过的话语既有“情节还不错”“作者没大脑”等对作品的评论,也有“今天天气很差”“我想吃大白兔”等和该小说毫不相关的话语。笔者输入评论内容,即刻显示在书目上,但一会儿就消失了,和电影弹幕一样,一闪而过。“在移动阅读时代,阅读场景更加碎片化,读者更为广泛。弹幕小说吸引的就是懂弹幕的年轻人。”对于弹幕阅读所带来的新体验,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弹幕功能增加了阅读的社交性和趣味性,有其存在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朱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弹幕阅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拓展了阅读的边界,将阅读者的角色扮演进行了转换。由于这种网络传播环境的存在,把阅读者由单向信息接收的角度,转化成信息再处理再加工的主体角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交流方式,把瞬间互动、分享式交流作为新兴的传递方式。在他看来,这就是网络草根时代的重要特征——解构与重建。

              据了解,这种阅读器弹幕功能目前支持用户随时随地针对小说任意评论,还支持匿名弹幕评论。作为一种阅读的附加功能,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打开或者关闭该功能。即使如此,另一部分人士仍对弹幕在网络阅读上的应用有所忧虑。“一边读,一边看别人评,还要一边自己参与评,固然互动性很强,但参与过多,则很可能分散阅读精力,造成浅阅读。这并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不认可弹幕阅读的观点认为,弹幕影响阅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跟书中人独处,自我反刍自我思索的空间,如果破坏了这种独立空间,既无法专注,也减少了应有的美感。尤其是有些以恶搞为卖点的吐槽太影响阅读气氛,无法接受。”

              是引擎,也需慎重

            “弹幕应用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甚至有可能由此形成独特的社交圈,随着网络社交媒体一代的逐渐长大,弹幕会更容易被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弹幕并不适用于严肃作品,它会削弱作品本身的力量,在某些领域更要慎重。”在肯定弹幕应用的创新的同时,有文化评论人士认为,从文化角度看,弹幕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网名叫“麦教授”的王智涵,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系博士生,他经常和朋友一起制作游戏视频,放到弹幕网站上。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让他对弹幕文化有一种比较的视角:“弹幕现象之所以在亚洲国家流行,是因为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人们的社交相对封闭,性格内敛一些。同时,‘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通过某种媒介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英国就没有这样的网站,这里人流行的社交活动是去酒吧喝酒聊天,不管他们认不认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杰则认为,弹幕存在的意义,是改变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它很契合社交媒体时代的阅听习惯和交往方式。过去,受众是独自与作品对话、互动,弹幕的出现,使得其他人成为在场者,并且成为新的对受众的影响源,甚至这种评论成为一种受众的互动方式,从而成为观看动机之一。”

       事实上,由于弹幕应用的源起领域并不大众,使得它从诞生起就具备了青年亚文化的色彩。那么,随着年轻一代长大,弹幕是否会和许多网络现象一样,随风而去呢?“弹幕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就算年轻一代长大,它依然会成为一个网络文化的生产引擎。”王智涵认为。

       张杰也表示,随着社交媒体一代的逐渐长大,弹幕会更容易被接受,而不再是一种特别的现象。“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听习惯,我们习惯在他人的评论伴随下去阅听,甚至这种评论方式本身会成为阅听动机,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代人会接受这种方式。”但他同时指出,弹幕并不适用于严肃作品,会削弱作品本身的力量,在有些领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