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上门服务”让老手艺迎生机

19.12.2018  16:22

图为张永祥。严智勇摄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生祠镇地藏村篾匠师傅张永祥忙着开展自己的“上门服务”。年关将至,他计划近期走完镇上几个村落,好再揽点打制、修补篾器的活儿。张永祥说,虽然时代发展了,但还是有不少村民偏爱竹篾制成的各式器物,他也通过这种“上门服务”的方式,收获了一批批篾器“订单”。

张永祥今年73岁,从事竹篾编织手艺已经55年。据张永祥回忆,上世纪60年代,百姓对竹篾的需求很大,每户人家的后院里都种着些淡竹,供篾匠师傅们取用、制作。张永祥说,篾器运用范围广,例如夏收时节可以打制筲箕、竹筛等,秋冬季节制作蒸笼、竹耙、盘篓等器物,所以当时的篾匠几乎“全年无休”地帮顾客打制篾器。

篾匠行当的好景持续到2000年前后,随着一大批塑料、不锈钢的材料制品的涌现,张永祥的竹篾生意也跌到低谷,他不再被“请上门”打制篾器,家里磨好的篾片也没了去处。“既然没人‘请上门’,那就主动迎上去。”张永祥发现,尽管打制竹篾的生意不好,但修补篾器的需求仍然存在,自己可以用“送上门”的方式抓住这丝“商机”。

一把篾刀、一辆自行车、一篮子篾片……2002年春天,张永祥踏上了寻找生意的路途。起先张永祥只是在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地吆喝着、转悠着,当村民们一听到篾匠张永祥的吆喝声,纷纷想起了躺在自家角落蒙灰的篾器。张永祥说,一个埭上绕三圈、吼几声,想补篾器的村民就陆续开门请自己进来,偶尔还会遇上要重新打制篾器的人家。张永祥的修补技艺收获了不少好评,村民盛小元说:“张师傅的一双妙手让我家这30年的老器物又跟新的一样了。

渐渐地,张永祥将“上门服务”送到更远的地方。每次“出远门”,张永祥都会在车尾挂几个新织的篓子、簸箕沿路卖,一些顾客顺手就买走了。张永祥说,“上门服务”的生意比预期好,在顾客家忙到天黑才返回是常有的事。

十多年的“上门服务”,让张永祥重新吸纳了一批竹篾客户。“现在的每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不管生意做得如何,能把手艺传播出去,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就觉得很高兴。”张永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