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精心勾勒“文化繁荣图”

09.05.2016  10:12

  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

  “自从这里开放以来就常来,这里有适合我孙女读的书,还经常组织活动。”张家港市民周德勤提到的图书馆,是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正式对外开放的张家港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今,这里已成为他和4岁的孙女每周必去的地方。这个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藏书35万册的少儿图书馆,按不同年龄阶段共分设了芽芽园、绘本馆、梦想小舞台、数字体验区等25个服务窗口和区域,是江苏省首家按照分级阅读理念布馆的少儿图书馆,一经开放就人气爆棚,预计全年将接待读者60万人次。

  眼下,在张家港,像少儿图书馆这样繁荣的文化场所并不少见。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发力文化供给侧,以“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三大问题为导向,精心勾勒、全力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繁荣图”。

  怎么干?虚实结合让公共文化不再有距离

  日前,记者来到该市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只见这座去年下半年才建成的场馆里,400多平方米的大厅被分为了舞蹈、摄影、音乐、书画等互动教学体验区以及儿童娱乐体验区、视听下载区、公共休闲区。在舞蹈区内,一位舞蹈老师正独自翩翩起舞。记者问后得知,她并不是在练舞,而是在培训教课。“舞蹈区、摄影区分别设置了录播系统,通过录播系统实现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各镇区文体中心就可在当地在线开展辅导,文艺爱好者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艺术培训了。

  原来,为了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2014年,张家港市就将“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列为政府实事项目。该工程着力打造统一、综合、高效的县域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建立统一的张家港市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已相继建成。

  除了新兴的数字文化场馆,该市实体文化阵地建设也同样欣欣向荣。早在2006年,张家港就大力推进镇(区)文化设施“五个一”工程、村(社区)“八个一”工程建设,实现了镇、村文化阵地全覆盖。2013年,开展文化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目前,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1平方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数字文化场馆的‘零距离’和实体设施的‘十分钟文化圈’,虚实结合,两翼齐飞,标志着张家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张家港市市长朱立凡如是说。

  谁来干?全员参与服务延伸无死角

  近日,张家港市开始向各区镇征集2016年“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南丰镇新丰社区的网格文化员张彩萍,已经连续三年参与了该活动。作为文艺爱好者,她是舞蹈队的一员,为团队创排了《家乡好》《最炫民族风》等舞蹈;作为网格文化员,她是社区的“文化向导”,为团队联络文艺演出、电视大赛等。社区拉得出队伍,节目上得了舞台,张彩萍因此干劲十足。

  在张家港,像张彩萍这样的网格文化员可不少。1075名网格文化员活跃在城乡社区,直接带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据统计,全市群众文艺团队新增300支,总数超过500支,各文化网格新创作文艺节目超过5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3000个。

  如果说网格文化员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催化剂,那么文化志愿者则最大程度延伸了社会文化服务的触角。“无论是繁荣文化,还是文化惠民,依靠政府和少数的专业人员都只是一条腿走路,只有群众动员起来了,自发加入到文化建设队伍中来,才算两条腿都迈开了。”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早在2013年7月,该市就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协会,从而成为江苏省首家正式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协会,并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志愿者资格认证。

  干什么?探索创新增加新活力

  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探索建立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总分馆体系以市文化馆为总馆,以各区镇、镇办事处文化站为分馆,以文化网格为服务点,形成三级节点、一体运行的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张家港市还探索建立起“政府购买岗位、擂台公开招贤、派遣分馆助理”的制度。

  获得国际艺术基金个人资助的贾健到任凤凰分馆馆长助理后迅速进入角色。“我的专业是舞蹈编导,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凤凰地区的舞蹈水平。凤凰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河阳山歌,我想结合这些特点创作作品。”2015年,10名市文化馆专职文艺人才被任命为各区镇分馆馆长助理。今年,为适应基层文化需求,分馆馆长助理也由1名增加到2名。

  此外,张家港还首创了“书香城市”建设模式。在“书香城市”建设中,24小时图书馆驿站应运而生,深受群众欢迎,月均读者3万人。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驿站呼之欲出。公共文化驿站,同样采用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志愿者参与服务等方式运行,市民仅凭一张市民卡即可进入。目前,该项目已推行试点建设。通讯员 彭旌轩 陆骏 经济报记者 谢树仁 洪姝翌

编辑: 项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