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在太仓开国内首家智障人员公益性工厂 企业没固定产品只接工人能做的单

02.04.2015  12:26

  这些工人已基本掌握了相关劳动技能 太仓市残联供图

  上世纪90年代,苏州最多拥有超过1000家残疾人福利企业,然而由于政策调整和企业自身方面原因,现在只剩下不到300家。近日,太仓一家德国企业建立了国内首家智障人员公益性工厂,与一般残疾人福利企业不同,这家工厂员工全部是智障人士,并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置相应岗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厂创办的目的,是希望残疾人在接受相应培训后,最终能和普通人一样回归社会,从事相应的工作。蒋文龙

  福利企业20年减7成

  相比普通人而言,残疾人就业往往面临着更多困难,残疾人福利企业曾经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苏州市民政局的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苏州最多曾拥有超过1000家残疾人福利企业,成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主力军”。然而由于政策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只剩下297家,安置人员数量约为1.4万。

  “为了保障残疾人就业,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鼓励外资开办福利企业,享受和内资一样的待遇”,苏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副处长李萍介绍,现在苏州已经有一家由外资独立开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80多名工人中,残疾人安置比例达到了82%,“最多的时候每个月亏10多万,不过他们一直还在坚持。

  残疾人就业的新尝试

  除了福利企业,还有没有其他适合残疾人的就业方式?上个月底,太仓开出了国内首家智障人员公益性工厂,这家工厂由德国企业建立,记者从苏州市残联获悉,这也是德国企业在华建立的首家残疾人福利工厂。

  苏州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德国在创办和运营残疾人工厂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家名为太仓中德善美实业有限公司的智障人员公益性工厂,就是借鉴德国奥芬堡当地残疾人工厂的运营模式。企业并没有固定的产品,而是根据残疾人的技能和能力来接受订单,企业还会根据残疾人的适应程度来安排工作,确保每个残疾人都可以从事能够胜任的工种。

  执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企业已经吸纳了12名员工,全部都是残障人士,其中大部分是就业较为困难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经过德国专家为期几个月的培训,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手工加工类、包装类、分解类等劳动技能,太仓6家德企给他们送来了7种适合的产品订单。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员工执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并且按规定缴纳五金,这也就意味着,员工每个月最少可以拿到1800多元的收入。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工厂还会再招募一批残疾人,并同步开发出更多适合的岗位,企业总人数会到40-50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能训练,让这些残疾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重新回归社会。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