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泰州:“微整治”带动城市面貌大提升

25.11.2015  12:30

在城市建设新提升过程中,如何提升城乡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江苏省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从“微整治”创新工作中找到了答案。今年以来,为更好地践行“为民城建”承诺,该局从小处着眼、微处着手,积极探索在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的“微层面”推进“微整治”,通过一个个的小变化推动了城市面貌的大提升。

微整治”推动民生改善

紧盯群众关心的住、行、游难题,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将“微整治”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微单元”居民社区、“微环节”公园广场、“微循环”城市道路。

探索小区“微整治”。过去,小区整治主要是根据群众意愿和客观需要,每年在市区选取3~5个老小区集中开展综合整治。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往往只能照顾到少数小区,因此市民对开展小区整治的愿望比较强烈。今年,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创新工作思路,除了对重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之外,还对其他10个小区广泛开展了改建停车场、维修道路设施、加装安全监控等“微整治”,通过“抓细”、“抓小”、“抓早”,努力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改善群众房前屋后的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已累计筹措资金560万元投入“微整治”。其中,为9个小区建生态停车位1600个;为8个小区实施电梯智能化以及监控改造;为3个小区实施了道路改造,改造面积近5000平方米。

探索园林绿化“微整治”。结合城市园林绿化提档升级工程,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游人较多的老旧公园广场道路实施绿化景观整治,营造了更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今年,为提升景观品质和游玩舒适度,对人民广场进行了疏植间密、透绿增色工程,将“人为踩踏”的便道改造成汀步道,增加了包括应急旱厕、应急水井、应急标志牌等防灾避险设施,可基本满足两万人长达15天的避难需要。泰山公园作为市区较大的敞开式公园,人流量大,管理复杂。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泰山公园道路问题,该局不仅对景观效果较差、生态功能弱化的绿地进行了加密补植,还沿湖种植了水生植物,勾勒了湖岸线,丰富了植物色彩和季相变化。同时,改造了元宝湖西侧步道,整治了东广场“起翘不平”的路面,为东门山坡增加了石板步道,获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探索市政公用“微整治”。精细化管理和养护市政设施,从细微处着手,实施了一批主次干道混凝土板块灌缝工程,将道路常见病害控制在合理状态。鼓楼南路(永辉路—永定路段)沿线分布着泰州市主要行政中心(市政府)和文化金融中心,是城市的重要主干道,已建成投入使用10多年,由于原填缝料老化脱落,路基病害持续加重,共出现51块断板,且损坏加重趋势明显。为防止路面病害进一步加重扩大,今年9月初,该局及时对该路段9200米涨缝及51处断板进行了沥青乳灌缝处理,仅投入11万元。通过“微整治”,既没有因为大修大建影响交通,又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提升了该路段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微整治”推动质量提升

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微小、常见、难防的特征,常态化开展工程质量通病“微治理”行动,努力实现查得出、管得好、防得住三个目标。

着眼“”处查。发现工程质量通病,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火眼金睛。微小的墙体裂缝、细小的尺寸偏差、细微的渗漏水渍,都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问题。对照泰州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措施》有关规定,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加大工程质量检查力度,常态化开展站、科、员三层次巡查、五人组季度性巡查、三人组周巡查、两人组日巡查工作,对关键要素采取逐项检查、逐项记录、逐个测量、逐个核实的方式,做到了应查必查、应查尽查。

抓住“”处治。通过对近年来群众投诉及例行检查中发现的近百起典型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裂缝、渗漏、尺寸偏差”等为常见工程质量“微问题”。因此,对应这几类问题,研究问题成因,寻找解决办法,进行返工、整改和纠正,成为落实“微整治”的关键环节。为破解工程质量通病,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创造性地打造了多个住宅问题专项治理示范项目,包括示范样板套、样板间、样板工序。优秀班组还通过视频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样板工程以现场为例,抓住“”小工艺细节,引导全市治理工程质量顽疾。

立足“”处防。组织实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加快推进信用平台建设。以往,根据《泰州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实施细则(第二版)》规定,各市(区)自行对施工单位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得分即为该企业在当地的最终得分。在“微整治”行动中,为了促进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更加公平、规范,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施工企业综合考核得分计算方法进行了微调整。即同一地区两个工程抽查总得分低于当地自查总得分的7.5%(含),当地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得分不调整;两个工程抽查总得分高于当地自查总得分的7.5%,当地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得分按规定调整。这种微调整后的信用评价考核办法更有助于反映企业信用真实情况。从8月份综合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微调整考核办法后,各市(区)检查质量显著提升,全市检查标准趋于统一。

微整治”推动服务优化

按照“自己快办事,群众少跑腿”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窗口服务和图审技术微整治,凝聚合力打造出“互联网+联合图审”的新模式。

设立联合图审窗口,建设单位不再分头送审。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在以往的工作中,图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多、互联互通少,导致建设单位不得不分头送审、来回奔波。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通过推行“互联网+联合图审”模式,联合气象局、民防局、消防支队等单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统一对外”的联合图审窗口,统一受理建设的图纸送审,建设单位只需要准备一套施工图材料到联合图审窗口一次性报审即可。联合图审窗口实现了不同图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通”,简化了送审环节,使得建设单位办事更加顺畅。

接审实行容缺受理,避免服务对象往返办理。在以往的施工图审查工作中,报审材料不齐全的工程项目都不予受理。“互联网+联合图审”模式实现了“容缺受理”,对主要报审材料具备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送审项目,在不影响技术性审查的前提下,联合图审窗口先行予以受理,同时一次性告知缺项材料,让建设单位尽快补齐材料,这样既能保证工程项目手续完备,又加快了工程的前期准备进度。

升级网络审图系统,促进审图工作公开互动。设立联合图审窗口之后,建设单位可以凭借接审窗口提供的账号和密码在设定的权限内登录使用“泰州市施工图联合审查管理系统”。建设单位登录该系统后,不仅可以通过各自项目的编号来实时跟踪查询项目的受理时间、办结时限和办理进程,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网络系统查看各参审单位针对图纸设计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审图专家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有助于设计、建设单位综合采纳各图审单位的意见,对图纸进行修改完善。据统计,“互联网+联合图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审图效率,使得审图时限由原来的40多个工作日大幅压缩到7个工作日。

张莹

2015年11月20日《中国建设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