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为学生和家长减负 课外辅导造成校内“放羊”校外“厮杀”
“每晚九十点钟,大批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涌出课外辅导班的大门;而课外辅导机构所在的路段上,等待孩子们下课的家长的车辆也会排起长龙……”课外辅导班的火爆,在广受各界诟病和抨击的同时,也引起了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乱象:辅导班严重挤占了学生课外时间
据中国教育学会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估计在700万至850万人之间。
“中小学生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鲜有中小学生不在校外补习的,鲜有孩子可以在晚上10点前睡觉的,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了刷题机器和精神上长不大的‘巨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辅导班严重挤占了学生课外时间。
陈众议表示,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内减负卓有成效。但课外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打着“赢在起跑线”“推优集训”“对口培训”等各色名目的培训班吸引中小学生,而且这一现象还有进一步向低龄化,向幼儿蔓延的趋势。它不仅使减负变成增负,而且导致了“校内放羊”“校外厮杀”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课外辅导机构与在职教师抱团,让有偿家教有了新的存在形式。高昂的课外辅导学费造成家庭教育成本支出大幅提升,加重了家长经济、精神乃至体力的负担。同时,在利益驱动下,给课外教师及个别在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创收渠道,造成教师无心在校上课,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将民办教育机构当下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条:一是不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培训教育;二是相当一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违规办学行为;三是一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质量低劣且诚信度不高。
但他同时也表示:“作为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辅导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满足民众多元化、选择性教育需求,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采访中,多位政协委员也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对于课外辅导机构的存在不能“一竿子打死”,要理性客观看待。
治理:明确培训教育机构设立准入条件
那么,针对目前一些课外辅导机构的良莠不齐,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课外辅导机构的野蛮生长,切实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政协委员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胡卫建议,应尽快明确培训教育机构设立准入条件:对于主要进行基础教育阶段课外学科辅导的培训机构,要从课程标准、教师资质等方面提高这类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依法查处各类违规及失范办学行为;建立各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的信息公示平台,完善教育培训机构诚信办学的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位评价体系;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诚信办学“黑名单”制度,建立培训教育机构的学费专用账户与风险保证金制度。
马敏表示,可以增设校内的特长班、兴趣班,满足校内学生需求;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破除跟风、攀比、分数为王的教育观念误区,科学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而要从根本上遏制课外辅导班乱象,就要改变应试教育,尽快出台初中百分之百就近入学政策,同时中高考应以中小学课本为导向,取消或减少与课内学习无关的各种试题。”陈众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