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湖老镇长义务宣讲 揭被遗忘的日军暴行

14.03.2016  08:59

  尽管已经退休,江苏建湖县76岁的老人季发农却反而更忙了,靠着一辆自行车和几块铝塑展板,走到哪里,就将宣讲会开到哪里。

  11年来,季发农的足迹遍布镇上的机关、学校和工厂。在他多年的努力下,7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发生在建湖县颜单镇的“9·23惨案”历史被重拾,一段尘封的记忆,也在他的手上得以重新回归。季发农说,工作不是为了钱,留住历史记忆,是自己最大的乐趣。

  年过古稀的他,让尘封的历史“复活

  初春的一个下午,江苏省建湖县颜单中学初一(3)班教室内,孩子们早早将课桌排好、坐定,等待一场宣讲。

  一名身材瘦小、双鬓花白的老人走了进来。他背部微驼,却步伐稳健,操着一口浓重的建湖方言,与面前的学生打了声招呼。

  “有几个日军在街头发现农民王大燕,一阵乱刀将他刺死。农民单道银从着火的屋里冲出来,惨无人道的日军对着他的小肚子就是一刀,肚肠子被挑出30多厘米长……”老人的声音不大,方言味很重,却铿锵有力。讲到动情处,他开始哽咽,语气也带着拖腔。

  在讲台下,三十双眼睛目不转睛,三十张小嘴紧紧抿着。老人哽咽,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听了爷爷的宣讲,才知道家乡还有这么一段历史。”颜单中学初一学生肖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场宣讲会带给她的,除了震撼,更有对讲台上那位老人满满的敬意。

  这样的场景,在颜单镇已经连续出现了11年,这样的宣讲会,也已经举办了超过千场。

  讲台上的老人名叫季发农,今年已经76岁了,是土生土长的颜单人。曾经担任过颜单镇镇长的他,退休后专心整理抗战期间颜单镇“9·23惨案”史料,并自费制作了铝塑展板。自2005年起,他骑着自行车,车后座绑着展板,在颜单镇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间奔走,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整理,早已烂熟于心的史料,向更多的年轻后生进行宣讲。

  11年来,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的白发老人,成了颜单一景。而季发农宣讲会的听众,也累计超过了13万人次。一场原本几乎被遗忘的战争惨案,就这样在乡民的记忆中“复活”了。

  留住历史记忆,他与时间赛跑

  在颜单镇,提起季发农,几乎是无人不晓。从生产队长,到公社会计,从镇长,到老年协会主席,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

  地处里下河平原的颜单镇,毗邻建湖县城,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1943年9月23日清晨,日伪军200余人偷偷窜进单庄,烧杀抢掠,全庄103户人家,93户房屋化为灰烬,10多人被打死打伤,畜禽、衣物、粮食被抢劫一空,史称“9·23惨案”。

  季发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与“9·23惨案”的渊源,来自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从小听村里的老人说,抗战的时候我们颜单被日本人糟蹋过。”季发农说,自己后来也曾试图去搜集资料,还原身边发生过的这段历史,却发现困难重重。“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几乎没有。”季发农说,在颜单镇,关于“9·23惨案”的记忆,基本依靠上了年纪的人口耳相传。

  随着时光推移,亲历者越来越少,这段历史记忆也越来越破碎。这样的境况,让季发农很揪心。“老想为留住历史做点什么,但是工程量太大了,一直没有抽出空来。”直到2001年,从颜单镇镇长任上退休的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还原“9·23惨案”的历史真相。

  在花甲之年,他重新骑上了那辆自行车。白天探访亲历者,晚上整理采访笔记。“有的时候去找亲历者,单程就有10公里路,骑了快一个小时,最后还是让我找到了。”提起那段日子,季发农的脸上满是自豪。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季发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自己辗转找到陈本权老人时,这名惨案的亲历者已经年近九十,在做完记录后不久,老人就去世了。

  5年间,季发农找到了15名亲历者,写下了数百份笔录,整理出了近万字的调查报告。从伤亡者的人数、姓名、年龄,到房屋等财产的损毁情况,都有详细记录。

  “很多事比钱重要

  建湖县城通往颜单镇的公交车上,常常能见到季发农的身影。“季老,去哪儿?”常常有人跟这位老镇长打招呼。“我啊,去上班!”季发农挎着包,中气十足地回答。

  退休后的季发农,似乎比以前还要操劳。因为在当地威望高,他身兼了好几个协会的主席,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没有工资,他却依然坚持6点钟起床,8点之前到办公室,比镇政府里的一些小年轻来得还早。

  除了开宣讲会,季发农还与镇上几家困难户结对。“季老除了给我送爱心,还教我养鸡鸭致富。”71岁的漕桥村村民刘广喜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现在有将近300只家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

  “老季啊,就是个工作狂。”季发农的好友朱留荣对现代快报记者说,在同事们当中,季发农有“拼命三郎”的外号。“开夜车看文件,写材料,每天都觉得自己有很多事要做。

  去年9月份,一份首印5000余册,记录了颜单镇33位抗战英烈故事的《颜单群英谱》面世。而在这本小册子的背后,凝聚了季发农十多年的心血。

  朱留荣告诉记者,不少人都曾这样那样地劝过季发农。“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没有额外的工资,休息一下吧!”他们说。

  “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有很多事情,比钱更重要。”面对现代快报记者,季发农捋了捋业已花白,却根根站立的头发,哈哈大笑。(王煜 姜振军)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