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变粮食:秸秆制成淀粉 畜禽粪便变出葡萄糖

22.11.2015  09:42

  新华报业网讯 “中国13亿人吃饭,而年产粮食约5.5亿吨。即使努力提高到6亿吨,也是丰年有余,而灾年不足。”11月21日,在南京举办的“长三角科技论坛暨生物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创业与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欧阳平凯提出,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向“废物”要粮食。巨量的废物为我们将来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粮食生产不能只靠农业部门,生物合成技术为我们的粮食增产增收打开了大门。”欧阳平凯说,目前我国的粮食产能基本是“一亩田一吨粮”,1吨粮食的市场价约是2500元,但平均要消耗1吨煤、600吨水,看不见的能耗非常大,这个效率比工业化至少低了3个数量级。而生物合成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效能,还可以减少能量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陆生植物每年可产生1100亿吨生物质,海洋藻类可产生600亿吨生物质。如果人类能利用全球生物量的7%,将可以解决全人类资源、能源的难题。

  欧阳平凯说,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生产淀粉、脂肪、蛋白质、乳酸等,只是目前还没能形成产业链,“因为从农民那里购买秸秆要600—700元/吨的成本,再加上运输费等等,生产淀粉的成本达到2600元/吨,高于粮食生产淀粉的成本。

  甚至有些看似“废物”也可以变为宝藏。“一提起废物,许多人立马想到烧掉。前几天还有媒体报道说,废旧人民币的最终归宿是当燃料焚烧发电。实在太可惜了!”欧阳平凯院士说,完全可以将废旧人民币生产成宝贵的纤维素,而纤维素是多糖、淀粉的底料。“焚烧利用其热能只是发挥了它极少一部分价值。

  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50%,鸡鸭养殖量占世界1/3,仅这两项就能年产30亿吨粪便等废物。欧阳平凯院士说,如果把30亿吨粪便和病死家禽尸体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可以产生大量的重要的有机生物底料——甲烷,甲烷可以进一步转变成甲醇,而1吨甲醇可以生产440吨蛋白质饲料,还可以合成葡萄糖等化合物。

  本报记者  仲崇山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