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床位民营三成床位带护理 养老产业悠然走进春天里

09.01.2016  10:03

  盘点2015 发力2016

  新华报业网讯 2015年是我省养老事业强力推进之年,省级财政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7.2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日渐形成,医养融合、公建民营、养老产业航母等创新试点层出不穷,全省1500多万老年人的养老选择越来越多元化。

  五成床位由社会力量经营

  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位于城市南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距市中心不过30公里,这里是南京最大的公办养老院,还是省内首家试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南京国悦养护院通过公开招投标承接其中240多张床位的经营权,民营化运作。国悦养护院负责人梁飞说,公建民营可解决民办养老院前期硬件投入能力不足的难题,民营养老院又有服务理念新、护理队伍年轻专业化等优势,两者结合,激活现有资源,提升养老质量。

  记者在该养老院看到,由于基础设施公建,老人入住费用不高,每个月2000元起步。一群年轻的社工和护理员还建起家属微信群。老人每天做操、康复锻炼、吃饭等都可做成图文,发到群里,让其子女随时了解情况。

  南京民营化的养老机构比例已近八成。六合区社会福利院启用两年多,仅入住3名老人,一直亏损,改制民营后当年即收住30余人;玄武区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一幢三层公寓楼,并对老楼进行改造,民营后床位使用率达98%。

  政府有决心让渡市场。省民政厅福善处处长蒋同进介绍,2015年,全省各地大力推进公建民营,采取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运营公办养老机构。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养老床位数58万张,社会力量经营床位数占50%。

  不仅机构民营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2015年,全省完成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00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的建设。南京50%的社区养老中心由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张家港采取线上线下公司化管理,覆盖全体居家老人,模式入选全国经典案例。

  助力体制民营化,全省13个省辖市均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明确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营运养老服务业,为民资进入市场扫清障碍。

  医养融合成大趋势

  去年底,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开业,不同于一般的养老院,这家护理院建成后即交给江苏省老年医院运营和管理。在这里,高龄老人危重症抢救、肺部感染、心衰、顽固性高血压等老年护理科目齐全。

  “医养融合”从最初的概念,到在全省落地生根仅用几年时间,机制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5年,各地纷纷构建生活照料、医护康复、精神关爱相互衔接的养老服务模式,所有养老机构都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为所有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截至当年底,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30%。

  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需要专业养老服务队伍。2015年,各地实施养老服务培训工程,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营养配餐、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医养融合等专业课程,提升养老服务“软实力”。全省当年培训养老护理员7000多名,部分地区还出台政策,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按不低于省定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

  航母型企业浮出水面

  2015年是养老产业强力推进年,未来养老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已成共识。当年,省内首个区域性养老产业集群落户常州市天宁区。从机构、产品、护理、医院到研发,天宁区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引进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链。这里已集聚9家综合性医院,以及众多养老机构。盱眙天泉湖、宜兴九如城……一批航母级项目顺利推进,或已建成,或部分运营,总投资超100亿元。投资养老的资本呈现多元趋势,泰康人寿和中国人寿两个大型养老项目分别落户苏州和南京。

  为扶持养老产业发展,我省持续创新政策。2015年,民政部门紧盯产业薄弱环节,联合财政、卫计、商务、公安等多个部门,创新创制养老服务政策。金融支持、鼓励外资、产业发展等政策陆续出台,且均属全国首创。政策持续发力,预示着老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养老服务、养老住宅、老龄健康用品等行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本报记者唐悦

原标题: 养老产业悠然走进春天里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