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健康人性是起点

04.08.2017  16:36

  【教育摸索】

  作者:李敏骞(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造专家委员)

  许多家长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跟风,让孩子加入跳舞、绘画、器乐等方面的练习,却没能激发孩子内心的须要,影响了孩子健康正凡人性的造成。对孩子而言,主要的是通过游玩、生涯来逐步构建健康的心坎世界,而不是积聚多少常识,获得多好的测验成就。家长最该做的,是要像庇护幼苗一样,通过关爱、肯定、激励和领导的方法,增进孩子健康人性的形成。

  关爱:教导的灵魂

  父母家人和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对他人、生活和世界爱的才能,影响自尊、负责、独特体意识以及自信心、勇气的形成。

  理智的家长,从小就应当把孩子当一个独破存在的个体,一直发明一种正能量的、有利于成长的整体环境前提,在意孩子的言行和表白,及时沟通交换,赞助孩子逐渐意识世界。当孩子碰到艰苦时,总能给予必要的辅助,让孩子得到保险感。当然,关爱不消除每隔一段时光,对孩子所犯过错、适度率性进行严正批驳跟斧正。父母缺失了这一份爱的义务,会让孩子毕生无奈补充,不利于健康人道的构成。

  关爱不是给孩子特别的自卑感,使孩子失去独立、同等的意识和观点,也不是家长和老师呶呶不休的批评和埋怨,让孩子发生过大的压力。即便关爱的起点是好的,假如方式方式不当,孩子感到不到爱,同不关注、冷淡看待孩子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样,孩子就会以为世界是冰凉的,自己是不重要的,父母及他人是看不起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意思的。从而堵截了一生幸福的根,掐断了孩子许多优良品德形成的幼芽,扼杀了孩子爱的能力的生长,重大者会埋下心理疾病的祸根。爱在人性的深处,是成人的基石,人之所以会爱人,是从小在正确的爱中成长。

  肯定:自信心来自幼儿时期

  人的自信心来自于幼小时代的被肯定,一个人的自尊和尊敬他人的习惯,来自于成长进程中的被他人尊重。父母、老师对孩子一点点的尽力和提高给予肯定和认同。长此以往,孩子自我认批准识不断固化,被肯定成为孩子在准确途径上前行的能源。许多有才干的人终极无大作为,是因为从小过多地被否定而缺少自信造成的。父母的简略否定,对成长中的孩子损害是很大的,甚至影响终生的自信。家长常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简单横向比拟,老师把幼小学生的学业、品格进行简单的排名比较并赏罚,违反了人的成长法则,不利于自尊和自信念的形成。

  一个人习惯于批评他人,是由于从小在被批评中长大。很多叛逆者、损坏者都是从小被否认、被边沿化的成果,始终不被社会认同和接收,故此以自我否定到达非畸形的“自我确定”,引起别人和社会关注。

  诚然,肯定不是不否定,特殊是跟着孩子的成长,往往要将肯定与否定有效交替应用,才干促进孩子感性的成长。因而,“肯定”是人性中自尊与自负的源泉,就源于幼儿教育阶段。

  鼓励:学会客观、宽容、英勇

  做事对与错、成与败是常态的事件。小孩的出错与失败更常见,家长、老师如何对待孩子,影响着其学业发展,更影响着孩子一生待人处事的立场。

  如能做到比较捕风捉影,宽容有效地鼓励,为孩子自我认知、有效发展找到动身点,孩子天然学会客观、学会宽容、学会大胆。刻薄的父母和老师培育的孩子,长大后对别人同样苛刻,也缺乏面对挫折和踊跃立异的勇气。

  中国古话说严师出高徒,黑格尔说教育最大的错误是惧怕孩子犯毛病。事实上,鼓励与严厉并不抵触,运用好坏全在父母和为师者涵养的高度。孩子语文考试常常得90分,此次得了80分,则应该客观分析,有效鼓励,寻找差距,持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致和动力,而不是盲目批评谴责。如果孩子数学考试时常不迭格,也应该正确的剖析、引诱、勉励,让孩子晓得只有努力就是正确的,数学基础知识还应该保持学,同时认识到自己的智力上风可能不在数学学科上,追求本人的禀赋方向并努力使之发展。

  引导:维护好奇心和独立思考

  人的翻新思维和能力来自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对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保护。把握知识技能不能以破坏好奇心和独立思考为代价,要在问题中、在为什么中、在怎么办中控制知识技巧。孩子经常会问父母许多问题,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太阳晚上不见了等,阐明人存在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本性。

  缓缓长大,孩子们不再擅长、不乐意提出问题,是因为家长、老师缺乏掩护孩子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当真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没有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压制了好奇心、设想力和探索精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不必定要立刻给予答案,能够在彼此交流中寻找谜底,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不断提出问题、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等重要的人性、人格特质便会扎根。

  人是主体的存在。孩子从小要形成断定的意识,家长和老师就不能替换孩子做主,仅做必要的引导。少给孩子一些逝世记硬背、尺度答案、简单论断,多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正确引导、思考空间。沟通、做事中孩子听话或不听话,不是评判孩子成长好坏的标准。如果听与不听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如果教育疏忽了独立思考,孩子就会急躁和盲从。

  《光亮日报》( 2017年08月03日?14版)

[责任编纂:潘兴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