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2016年改扩新建52个学校 尝试“幼儿园学区制”

20.02.2016  14:52

  中国江苏网2月20日讯 2016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于昨日召开,会议要求2016年,我市教育以推进现代化为统领,坚持改革创新,落实依法治教,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研兴教,促进主动发展,提升服务水平,让常州教育更加普惠、更为公平、更有内涵、更具品质。

  副市长方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A、52所学校将“换颜

  根据《市属学校建设3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我市市属高中将全部实施异地新建或原地翻建。辖市区全面跟进,同步实施。预计3年总投入100亿元以上。

  2016年,我市将有52个学校进行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其中辖市区34个,包括中小学19个,幼儿园15个,局属学校15个,同时全面实施常州市第一中学、常州市清潭中学南校区、常州市翠竹中学3项工程。

  据了解,所有新建学校将轻装修,建设成为绿色学校。中小学校建设注重数字化,职业学校注重智能化。

  B、入园逐步尝试学区制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孩子入园,我市将在条件成熟的区域,逐步尝试学区制,解决就近入园的问题。

  根据第二轮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到2018年,农村地区全面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区制,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区制,90%以上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

  据了解,我市现有200多所幼儿园,按照每1.5万人左右建一所幼儿园的原则,目前还缺口68所幼儿园。2016年,全市52个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中,幼儿园占到15个。新建的小区配套园,均是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

  优化布局结构的同时,提升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今年,溧阳、金坛将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示范区,全市将新增省优质园10所,市优质园15所,市级以上优质园占比率、就读率分别达85%、95%以上;建立特色幼儿园联盟研讨机制,新增特色幼儿园7所。到2020年,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90%。

  民办园的硬件,收费却不高于公办园的最高标准,我市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房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据了解,2013年开园的钟楼区康佳幼儿园是首家普惠性民办园,该园有两个园区,分别位于清潭新村、新闸绿地新世纪城。计划今年交付的保利幼儿园,是继“康佳”之后的又一所普惠性民办园,该园位于钟楼区政府附近。

  C、评选首批特级校长

  校长是学校建设的领头羊,校长队伍建设至关重要。2016年,我市将开展首批特级校长、高级校长、骨干校长评审,为校长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校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高校长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将在优秀校长中选拔一批市级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开展为期5年的培养,并建立10个左右名校长培养基地。

  此外,通过暑期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主题高级研修班、卓越校长培训市级专题班等,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造就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

  D、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

  我市将把好“入口关”、“培训关”和“考核关”,提升教育人才整体素质。

  “入口关”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专业,同时建立多层次教师公开招聘制度,规范做好新教师招聘、公开特聘、在职教师招聘、高职校紧缺型岗位招聘等工作。在职称评审和荣誉评比中实施政策倾斜,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

  “培训关”主要强化优秀教师资源辐射力度,启动新一轮名师工作室建设,在2016-2019年期间,建设近100个名教师工作室。同时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分7期对18900名教师进行培训。

  “考核关”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考评标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并进一步扩大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范围,同时对已注册教师学时达标情况进行督查和管理。

  此外,我市从今年起,将连续5年安排15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其中,今年将重点培养引进2名以上国家级、省级教育领军人才,10名以上市级教育领军人才,12名以上市级教育管理拔尖人才,2名以上优秀教育博士,2个教育创新项目团队,围绕当前我市教育急需破解的难题,通过开展证实研究和行动研究,引领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