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21年踏遍江苏山山水水
交汇点讯“21年不过转瞬之间,但在我的人生旅程和工作经历中则分别占到近三分之一和一半,这也是我人生中相对成熟、年富力强的时期。”
6月30日下午,江苏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罗志军“卸任”省委书记。他在大会上讲话时回首这21年的7000多个日夜,坦言“注定了我与江苏这片土地,与江苏的干部群众、父老乡亲有着不解之缘和患难之情” 。
“梳理这21年时间,尤其是他主政之时,确实踏遍了江苏大地的山山水水。”江苏省重要部门一位领导干部在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说,从近年来江苏克难奋进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从城乡面貌的深刻变化中,从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中,从社会文明新风的日渐养成中,不难看出罗志军为江苏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
“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
罗志军在南通调研“全省上下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行动见成效’的风格特点。”罗志军这句总结,也说出了很多江苏干部在罗志军任省委书记期间的工作感受。
譬如落实中央改革要求。作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江苏,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乡镇企业开始,就一直在改革上屡有率先之举。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印象最深的,就是罗志军大会小会中,谈“改革”的次数几乎是最多的。“他不喜欢人家要政策,更愿意看到要改革试点,看到各地改革改出新办法。”有地方领导如是评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江苏贯彻中央精神,没有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作为班长的罗志军,要求常委、副省长分别牵头组织开展了12个重大课题调研。随着调研成果的取得,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方案陆续出台,不仅撑起了江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更为江苏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底,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罗志军要求各级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为关键,以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提出要做到“管理更严格、纪律更严明、干部更清正、政治更清明”,并且强调具体做到“四个坚持、八个切实从严”。
“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让江苏全省上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增强。
罗志军参加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这六年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江苏各项事业发展没有停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罗志军的这句感慨,引发了不少江苏干部的共鸣。
作为东部经济大省,近年来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一位经济领域的研究专家坦言,江苏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制造业体量大,转型升级任务更重。而同时,江苏高校科研院所很多,但科技教育的优势并没有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对接。“通过成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来突破,将创新驱动核心发展战略付诸战役行动,这是罗志军抓科技创新的关键棋子。”
在罗志军的直接过问和强有力推动下,2013年12月6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南京成立。时隔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产业技术研究院考察,对产研院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希望。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不断开启新的谋篇布局。数据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去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担任省委书记期间,罗志军牢记中央要求,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这几年来,每年都要去省产研院作一两次专题调研。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21日,他到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了解省产研院固定场所建设选址情况,希望产研院“把主攻手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咬住目标定位,奋力往前冲,在全省带动形成现代的科技创新体系,用改革的办法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和活力,助推产业摆脱中低端环节、迈向中高端水平”。
罗志军在常州恒立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调研“江苏是块宝地,江苏广大干部群众了不起。因为这片热土上产生了许多发展的奇迹,这里的广大干部群众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创造。”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罗志军对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江苏发展中的诸多奇迹,都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譬如苏南板块崛起、园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各类载体的飞速发展,这是江苏的优势所在,也是江苏未来发展坚定不移的方向。”中央驻苏新闻单位一位媒体人士评价,近年来外贸遇到很大困难,罗志军提出的江苏开放型经济必须咬定“两个不”给他印象深刻,这“两个不”就是“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同时"质量有提升"。
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近年来,江苏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较早,要找准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有效举措,保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这些话,罗志军不止一次在各类调研和座谈中强调。上海自贸区获批后,罗志军要求积极学习借鉴自贸区创新经验,主动接受自贸区“溢出效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他多次到连云港、徐州调研,并召开部署会议及时出台具体举措。就在卸任前的一个月,他还率领江苏省友好代表团,飞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柬埔寨三国,会见各国政要,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见证投资项目签署,调研考察江苏企业投资兴建的园区,马不停蹄奏响一带一路“交汇”进行曲。
六下基层“三解三促”,标志性工程造福百姓
罗志军在高邮驻点调研“我对江苏大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熟悉,与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广大干部群众都有过知心交心,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普通百姓都有过亲密交往。”对于罗志军的这番话,姜堰沈高村、泗洪垫湖村、淮安甘姜村、建湖董徐村等苏中苏北乡村的村民百姓,有着格外亲切的感受。
从2011年任省委书记开始,罗志军连续六年带头深入农村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从苏中平原的沈高村到苏北西南岗的垫湖村,从里下河腹地的金港村到茅山老区的丁家边村,从黄河故道畔的甘姜村到盐阜大地的董徐村。新华社《瞭望》杂志有文章据此评价说,“各地‘蹲点’调研带来的启示是,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到群众中去感知冷暖,是新时期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
江苏省级机关有关人士认为,正是在省委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近年来江苏结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三解三促”这个密切联系群众的载体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安排。
据有关资料,截至去年底,在“三解三促”活动中,江苏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24万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近57万个,走访基层群众逾317万人。通过一竿子扎到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各项工作,不仅让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深深植根于群众和实践之中,而且驰而不息地锤炼了干部作风,让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灵魂得到持续净化洗礼。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推进“六大体系”建设,持续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直接用于民生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截至2015年底,江苏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在此基础上,江苏又提出了6000元脱贫新目标。
就在卸任前几天,罗志军还专程去江苏大剧院和省人民医院扩建这两项重点民生工程调研。“这两项工程,堪称是标志性民生工程,但从规划到建设,一波几折,历时很长时间。但在罗志军这届省委班子的大力推动下,如今都已进入施工尾声,即将于年底前投入使用。”这两项重大民生工程,受到江苏文化界和医卫界普遍高度评价。
“虽然我从省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但我人在江苏、心系江苏,会始终关心江苏各项事业发展,坚定支持省委工作。”卸任班长一职,罗志军这段朴实感言,也被大家认为是真情流露。
就像罗志军本人给大家留下的朴实印象一样,近6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没有提出多少花哨的发展口号,相反,倒是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找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抓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和目标要求。
按照中央要求,在罗志军的主导下,江苏省委、省政府2011年提出并实施“八项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仅成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主抓手,而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之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又根据中央的新要求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进一步优化完善“八项工程”具体部署,在发展导向上突出质量效益,在工作推进上体现更高要求,在衡量标准上强调群众认可,着力营造更加清醒务实、遵循客观规律的工作氛围。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十三五”发展时,江苏又明确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着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省委党校从事党建研究的一位专家认为,像这样持续深入推进“八项工程”,正是对总书记强调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最好诠释。
“我完全赞同李强同志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大局意识强,视野开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勇于改革创新,推动工作力度大,统筹全局能力强。我相信,李强同志一定能比我干得更好,希望同志们像支持我一样全力支持李强同志的工作,巩固和发展江苏政通人和的好局面,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罗志军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发自肺腑的这段话,让大家坚信,江苏一定能在过去发展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向上攀升,让“强富美高”的美好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