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制报:江苏司法行政2015年落实服务民生十件实事回眸

18.01.2016  13:30

承诺实事之一:“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率80%以上”,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进举措】2015年5月29日,  省司法厅召开县(市、区)司法局实战化暨基层基础建设会,对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有效整合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功能,在县乡两级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立司法行政服务站,统一使用司法行政徽章和12348标识,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近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司法行政实战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和《江苏省司法所基本工作规范(试行)》,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目标、建设模式、运行方式、服务内容。

  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月报制度,对建设情况组织了两轮明查和一轮暗访,确保各项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服务成效】目前,全省1195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建成率达91%,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以及志愿者等社会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促进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社会化、可持续。

  “互联网+”元素有机融入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体系建设,依托全省12348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实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12348热线电话、专业网站、手机APP的联动对接机制,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线通”“一键通”“掌上通”,开启了司法行政服务群众新引擎。

  承诺实事之二:“法律援助惠及全部低保人群”,推进更高水平的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推进举措】2015年11月30日,江苏省委深改组通过《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扩大我省法律援助范围,提升援助质量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全面推进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全省114个法律援助窗口有112个实现了临街一层的要求,占总数98%。方便困难群众及时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全面推行法律援助公示、限期办结、周六定时值班等制度,简化法律援助审批程序,对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开通网上申请、审查、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放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范围标准,提请省政府与省军区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目前,当地驻军建制旅(团)单位全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完善法律援助服务布局,依托工会、残联、老年委、人武部等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437个,依托律师事务所设立代办点950个,依托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13100个,发展联络员13960人,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受理点、联络员为补充的全覆盖服务网络。在全省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活动。

  【服务成效】全省13个省辖市法律援助均已惠及全部低保人群。南京、苏州、南通、扬州、泰州五市已将法律援助困难标准放宽至最低生活保障线的1.5倍至2倍或最低工资标准,使更多困难群众从中受益。2015年,全省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7484件,接待来访咨询398117人次,援助困难群众79052人。

  承诺实事之三:继续开展“法润江苏”系列活动,提高服务群众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举措】201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分别组织开展“法润江苏”春风行动和“德法同行”活动,集中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困难群众等,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和道德观念宣传培育。

  创设了“法润江苏”司法主题活动日,2015年4月8日,首届江苏“司法”活动日在全省110多个市、县(市、区)同步举行,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12348中心人员、法律服务人员、法律志愿者等4200余人走上街头,开展以“12348,法润千万家”为主题的服务宣传活动,面对面把法律送到群众手中。

  创设了“法润江苏”联动服务宣传活动。在重要节假日和时间节点,突出群众需求导向,整合司法行政各类服务资源,分别开展了“法润江苏·宪法进万家”主题活动,“法润江苏·德法同行”拥军行活动,中秋国庆重阳节、“12·4”国家宪法日等联动服务宣传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全社会法治信仰。

  【服务成效】2015年,全省共开展“法润江苏”各类法律服务专项活动4000余场次,集中服务帮扶弱势群体22万余人次,入户走访188万多户,发放法律资料959万余份,征集群众法律需求1.3万余条,“法润江苏”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

  承诺实事之四:提高12348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水平,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的服务对接机制

  【推进举措】推动服务升级,开通12348热线电话“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确保全省群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法律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响应。

  推动产品升级,引入在线公证办理、在线法律援助、网上调解室等法律服务新产品,加速第三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融合。

  推动管理升级,着手制定全省统一的平台服务标准,将平台服务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建成省、市两级12348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确保服务质量。

  【服务成效】截至2015年12月底,12348平台累计接听群众来电247339人次,群众满意度达到96.82%。12348网站累计访问量达到153619次。提供法律服务88176人次,其中,在线公证办理平台收到有效申请1411个,受理1181个,另有551名群众通过12348网站在线申请法律援助,均得到了及时响应和受理。在12348新媒体方面,平台访问量达到14225人次,解答群众咨询897人次。在省绩效办组织的评审中,12348公共服务平台被评为省级机关创新创优项目。2015年,12348公共服务平台被省委、省政府列入我省“互联网+”民生发展重点,并列入智慧江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名单。

  承诺实事之五:扩大“@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微信影响力,彰显“法润江苏微联盟”品牌的服务优势

  【推进举措】2015年以来,“@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微信在巩固深化“法润江苏微联盟”实体化运作、及时宣传法律知识和司法行政职能、回应社会热点话题和群众诉求上持续发力。

  坚持寓宣传于服务之中,依托“法润江苏微联盟”机制,完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微电影和微小说等“五微一体”的“微服务”建设,打造#小司追剧普法#、#“小司说法微提醒#”等品牌话题,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

  紧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开设#2015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宪法日#等栏目,开展“3·15特别行动,律师维权帮你忙”线上微访谈,“妇女维权季”法律咨询,“双十一防诈骗  律师维权帮你忙”微访谈,更好维护网友的合法权益。

  【服务成效】2015年,@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微信对网友涉及法律咨询、司法行政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类问题均做到及时响应。全年共发布微博1400余条,阅读量超过2150万人(次);发布微信960余条,阅读量超过34.8万人(次)。依托“法润江苏微联盟”机制打造的小司说法微提醒、小司追剧普法,切合民间借贷、《刑法修正案(九)》等社会热点,提供独家新颖的法律解读,话题持续活跃度超过608天,网友讨论4.2万次,话题阅读总量2197.2万,各项指数均创历史新高。

  承诺实事之六:监狱建设远程会见系统,全面推行实施“阳光执法、帮教

  【推进举措】建立服刑人员远程会见系统,在浦口、丁山、南通、盐城等监狱和江宁、兴化、邳州、如东等县(市区)司法局先行试点运行基础上,2015年12月起在全省范围部署建设并推广使用。

  出台全国第一份监狱刑罚执行权力清单和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权力清单、社区矫正机构责任清单、社区服刑人员义务清单,强化监狱和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化建设。开通江苏监狱962326狱务公开服务热线,开设“江苏监狱”政务微博微信,为社会公众、服刑人员亲属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投诉受理等一站式服务。出台《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完善监、所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互帮共建”机制,加强服刑人员回归指导、刑满释放人员衔接管理,开展跟踪帮教帮扶。推进构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模式,做好人员信息对接、定期跟踪回访、提供帮扶救助、支持社区戒毒康复等工作。

  在每个监狱、戒毒场所建立亲属助教团,常态化开展“亲属帮教日”主题活动。举办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黄丝带”集中关爱行动。运用“江苏阳光帮扶基金”,开展戒毒“安心”工程,为解决服刑人员强戒人员家庭困难、未成年子女入学等提供帮助。

  【服务成效】一年来,共走访帮扶困难服刑人员强戒人员家庭703户,发放帮扶款物338.8万元。帮助1584名社区服刑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基地1395个,建成县级安置帮教服务管理中心50个,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24622人次,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率达85%以上。监狱962326热线接听21782起,处理流转工单451件,及时办结率达到96%。苏州、无锡、南京、盐城、南通等5个省辖市率先建立后续照管工作指导站,先后对300余名解戒人员开展后续照管。目前,操守保持率达100%。

  承诺实事之七: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服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推进举措】2015年,省司法厅与省民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的服务标准、工作规范和评价机制。

  在原有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将村居法律顾问纳入司法行政服务站统一建设,推行所村挂钩共建、律师定点互联服务,让群众更好地享有“身边的法律顾问”。

  推行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制度,设立专项经费,为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解决法律问题提供保障。总结推进农经农业系统法律顾问工作,不断扩大法律顾问制度覆盖面。

  定期开展“律师进村(社区)法律便民”活动,深入开展律师进企法律体检、农民工维权等专项法律服务活动,为基层依法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服务成效】截至2015年底,共有18865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配备率为93.3%,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不仅满足了社会各层次的法律服务需求,实现了法律服务与基层群众的零距离,而且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对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承诺实事之八:构建法治宣传教育产品服务体系,根据群众需求提供精准的普法服务

  【推进举措】2015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的意见》《江苏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的意见》《关于实施“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繁荣行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大力构建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

  去年4月28日,正式开通“法润江苏网”及“江苏网络普法联盟”,整合省内29家司法执法部门、130家专业普法网站资源,链接123个普法微博、92个普法微信和17个全国知名普法博客,同年7月底网站手机安卓版、APP版如期上线,让学法更便捷、内容更丰富。

  组织全省314.7万中小学生参加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主题读书等,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32万多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宪法宣誓签名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送法”法治惠农行动、“百案说法村村行”、法润江苏“春风行动”“法治阳光行动”等主题活动,组织第九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广泛开展普法助力企业行、助学校园行、助民村居行,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学法需求。

  【服务成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1.3万多个,实现法宣阵地全覆盖。法润江苏网联动全省117家网站同步推出“德法同行”“国旗法宣传”“12·4国家宪法日宣传”等6个大型专题,百网直播“《走进直播室》大型网络直播访谈栏目”,发布各类信息37207条,总浏览量达268万次。全省共举办各类法律讲座和法律咨询2000余场次,开展法律服务大走访活动660余次,法治文艺专场演出1000余场,免费发放《常用法律知识100问(新市民版)》学法口袋书13万册。

  承诺实事之九:大力推广公证事项网上办理,积极拓展公益性公证服务领域

  【推进举措】2015年7月4日,全省18家公证处同步启用“公证在线受理平台”。该平台开设了6大类36种公证事项,涵盖了出国留学、探亲、旅游、商务考察、定居移民、工作劳务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外、国内公证事项,群众可在线申请、上传资料、在线缴费,最终只需跑1次公证处,就可以拿到公证书。

  坚持推行服务承诺、周六固定值班、上门办证等便民服务举措。对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预约上门服务。积极在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以及各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公证联系点。

  加大公证惠民力度,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伤残人士权益保障等民生领域方面出台了9项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举措。

  深入开展“公证助残月”“公证敬老月”“公证开放日”“公证宣传日”和“公证农村行”等为民服务专项活动。

  【服务成效】一年来,全省共办理公证事项76万余件,落实走访企业10000余家,针对企业开展特色业务或定制业务近万件,参与沿海开发、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论证370余次,为小微企业免费办理公证事项13500余件。举办广场咨询110余场次,接待咨询21000余人次,发放资料81000余份,减免收费70余万元,为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免费办证16000余件,减免收费350余万元。

  承诺实事之十:完善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推进举措】2015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调解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我省打造的县乡村三级调委会、医患劳动交通消费物业五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公检法三种派驻制调解和一个个人调解室的“3531”人民调解组织体系,上升为立法规范,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模式。

  完善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预警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群众性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平台。

  全面推行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性分析研判,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一事一分析,一日一研判。

  针对专业领域矛盾纠纷明显增多的实际,规范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设置和运作,全面打造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消费纠纷、物业服务等五类专业性调解工作品牌。

  加快构建“互联网+人民调解”的工作模式,全面推广人民调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动态排查、科学研判、及时化解和实时反馈。

  【服务成效】目前,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率100%。网格化排查预警覆盖率100%,重大复杂矛盾纠纷调处率85%以上。共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917个,全省111个基层法院、257个基层法庭全部设立调解工作室,全省1740个公安派出所有1659个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各类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16万件,占全省化解矛盾纠纷总数的34%,推动人民调解向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覆盖延伸。

      策划:袁  诚

  撰稿:郁  奇  张全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