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年终奖:奖状、年货、车子应有尽有

26.01.2015  18:40

  

  每到岁末,年终奖都会“荣登”热门话题榜,提到年终奖,有人欢喜有人忧,有“天价奖金、豪车开回家”的霸气,也有“一张彩票、一个南瓜、一包辣条”的辛酸。

  回望“年终奖进化史”,或是极具年代特色的“奖状”、“年货”,或是价值不菲的车子、房子,更有甚者推出“AV女优”、“500万彩票”等吸引眼球……细细数来,真是五花八门!快快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一下那些年的“年终奖”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 先进工作者奖状 是一年最大期盼

  春节临近,看着儿子、儿媳陆续领到年终奖,家住济南市工人新村北区的刘爱斌老人也满心欢喜,“现在年终奖有发钱的、有发东西的,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这些,过年能领到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就很知足了。”刘爱斌笑着回忆道,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生于1942年的刘爱斌早已退休,开始享受晚年生活,早些年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总还在记忆中,“老了老了,还是忘不了以前的老事儿。”刘爱斌说,1964年,22岁的刘爱斌走上工作岗位,成了山东木材总公司的一名员工。“刚开始我在车间里当工人,一个月工资是34块钱。”刘爱斌说,那时大家工作积极性都很高,上班早去晚走是美德,“有活大家抢着看,生怕落在别人后面,要是把活儿搞砸了,不用别人说,自己都觉得羞愧。

  每年快到年底的时候,公司办公室就开始张罗“评先树优”,每个部门、车间都会评选“先进工作者”,大家的精气神也都提起来了。“十个人的车间也就两三个人能评上,一般会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工。”刘爱斌说,在年终总结会上听到自己的名字列在先进工作者的名单里,心里别提有多美了,“这是荣誉。

  与现在的物质、金钱奖励不同,那个年代的人们更注重精神奖赏。“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不光能领回一张奖状,有时还会发茶杯、饭盒、毛巾等小物品,上面也印着‘先进工作者’的字样。”刘爱斌说,别看东西不值钱,但分量很重,“恨不得走哪都拿着。

  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职工们在入团、入党、评选优秀团员和优秀党员方面也会获得“额外照顾”,在涨工资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别看这一张小小的奖状,作用可不小,过年能领张奖状回家,全家人脸上都有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 挂历、毛巾、茶叶…… 小福利就很知足

  今年57岁的赵熙江,几年前就退休了。一年前,他跟妻子来到济南,一起照看不满两岁的小孙子。现在小孙子懂事儿了,闲暇时间多了,他也经常会想起当年的工作的情景。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终奖,他告诉记者,那会儿流行发点挂历、毛巾这样的小福利,大家都很知足。

  1981年,他身为退役军人被分配到威海市某活塞加工厂。“那是一个挺好的工厂,我们厂里有4000多人。”刚入厂的他就是二级工,工资是每月三四十元,“那时候年底厂里举办球赛、晚会等活动,另外发一些挂历、毛巾、茶叶、水杯之类的福利。”因为没有年终奖的概念,心里也没有什么抱怨和奢望,“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发年终奖就是感觉亏了一样,我们那时候,发这些东西就感觉已经很好了。

  后来,赵江所在的工厂变得不景气,他被调到粮食饲料公司。1986年,市场经济慢慢活跃起来,他做业务采购员业绩也不错,不久后进入公司领导层。那时他的工资相比之前翻了好几番,“那时候,我的工资已经涨到了600多元。年底我们发的福利也多了很多,猪头、鸡、猪肉每年都会发很多。

  上世纪80年代,年轻小伙赵江的日子过得颇为自在。虽然没有年终奖金,但是待遇也不错。与他不同的是,有些单位已经开始发年终奖了,例如曾在煤矿单位工作的孙如英。

  孙如英做为一个新晋奶奶,她退休后的生活完全被小孙女占据。“儿子经常出差,所以儿媳和孙女都由我来照顾。”眼瞅着快到年底了,孙如英开始为准备年货忙活起来,“现在过年儿子上班的就只发钱,我们上班那时候还发些生活用品,过年也不用买那么多东西……

  孙如英原为泰安市某煤矿的一名办公室打字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开始参加工作,“当时虽然物资匮乏,但是我们作为‘小白领’收入也还可观。”孙如英说,那时候在煤矿上的普通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六七十元,而她的工资是一百二十元,当时的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了,所以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其实,那时候还是很期待年终奖的,我们会发发毛巾被,发暖瓶等等而且还会有一百多元的奖金。”拿着这些奖金,过年走亲访友、孝敬父母就很体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 鱼面大米卫生纸 发奖不按绩效按人头

  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单纯的“精神奖励”不同,时间轴拉到九十年代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年终奖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鱼、面、大米、卫生纸等各种“年货”成了年终奖的代表作。

  今年48岁的郭云雪如今是一家私营超市的老板娘,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过得也算圆满。“现在的年终奖就是盼着年底生意好一点。”郭云雪说,1995年前后,她还是一家纺织厂的工人,每天在车间里忙忙碌碌,每个月按时领工资,年底还能领到“年货”,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那些简单的岁月仍然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

  “那个年代,纺织厂算是好单位。”郭云雪回忆道,那时过年过节的氛围要更浓一些,一进腊月,大家就都眼巴巴地等着看厂子里过年会发点啥,置办年货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厂子里的“年终奖”开始陆续发放,或是比预期的多,或是比往年的少,大包小包往家拎的时候,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一般就是发鱼、面粉、大米等,有时还会发卫生纸,都是一些过日子要用的物品。”郭云雪说,那个年代发年终奖不是按工作绩效发,而是按照人头来,“家里几口人就能领几份,人多的家庭比较沾光。

  在不同厂子、公司上班的人见面寒暄时,也都会打听对方年终发了什么。年终奖发得多少就是衡量一家单位好不好的重要依据。除了发放年货等“年终奖”外,郭云雪他们也特别期待一年一度的集体“下馆子”,“快过年的时候,车间主任会组织自己车间的人一起下馆子吃饭,算是对大家一年辛苦的慰劳。”郭云雪说,平时大家都在一起忙工作,坐在一起吃顿饭也算乐乐呵呵过大年了,“一般都是车间里出钱。

  2000年,郭云雪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开始自己创业,没有了对“年终奖”和“车间年夜饭”的期待,现在,日子过好了,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盼年的心情和对年终奖的期待。

   ●二十一世纪—— 豪车还是辣条? 几家欢喜几家忧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口袋变得越来越鼓。生活似乎变得更容易,年终奖也开始流行。而如今也逐渐成为人们年底谈论的话题,而年终奖的多与少似乎与公司的效益直接相关。

  吸金企业对员工出手大方,那不必多说,豪车、房卡、现金墙、公司分红此类给员工的年终奖实实在在,到那时,员工数钱数到手软真不是夸张,员工心里踏实肯定不会跳槽。而为了留住员工,公司也是费尽心思,“不做土豪,搞创意”。打亲情牌,为员工家人送温暖,为员工孝敬父母全家出游;打爱情牌,为员工送“对象”,发爱情基金、转运手环。

  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不景气的公司对于职员的年终奖却显得很吝啬,也被网友戏称萌萌哒。“辣条,食品界的劳斯莱斯”“老板发根跳绳,让我们加强身体锻炼多拉业务。”还有从未见过年终奖的朋友坦言:“看见别人晒年终奖无论是保温壶,还是大南瓜,我们都泪牛满面,因为我们从没发过……

  张韩磊是福建某装饰公司的一名技术指导人员起步,工作2年的他已经被提升为主管,今年的年终奖是6000元。“年终奖就这些,真的太少了。

  “尤其是过年回家的时候,‘年终奖有多少’似乎成为与朋友寒暄的主要内容了。”张韩磊一阵叹息之后接着说,创业的朋友年底拿分红至少十几万,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哥哥也曾拥有参加年会抓取现金的福利……和朋友们聊到这,他感觉很没面子。“哪怕是把之前的工资给我扣一点进来也行啊,这样的年终奖还不足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好意思和朋友们讲。

    古代年终奖 怎么发?

  年终岁末,现在无论公家还是公司,年终奖基本没悬念,也相对简单,考核“称职”即可获得一月工资的年终奖,其实古代官员也有年终奖,但发放范围和方式和当下不大相同。

  古代“年终奖”始于东汉,皇帝每年两次重要节日定期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腊月接近年关,腊赐就相当于现在的年终奖。古代相当于现在厅(局)级以上的高官,年终奖一般由皇帝亲自发放。比如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牛肉200斤、大米200斗;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待中每人发钱2万枚。

  和当下的一个月工资年终奖相比,东汉时期发放给官员的奖金购买力如何呢?以相当于现在副国级的“三公”为例,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4角,一斗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人民币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是不是古代所有时期官员的年终奖都如此丰厚呢?显然不是。比如北宋,文武百官的工资很高,年终奖就很少,有点象征性的味道。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官员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宋代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5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再加上5只羊,撑死了值几千块钱。而著名清宫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添支钱),全部加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那点年终奖跟他的年薪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古代官员的年终奖并非由皇帝统一发放,只有高级官员的年终奖才由朝廷集中发放,财政出钱,有时皇帝也亲自掏腰包给宠臣发红包“年终奖”。那么相当于当下县处级以下级别低的官员或不入流的小吏的“年终奖”,皇帝老儿基本不管,他们的年终奖基本上是自谋出路。(本报记者 高倩倩 赵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