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7.01.2016  12:34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淮安上下积极适应新常态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紧紧围绕“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基础上顺利实现“三年上水平”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实现了 “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取得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0亿元,同比增长10%。 

  ——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0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295亿元,同比增长28.3%。 

  ——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74亿元,同比增长12.3%。 

  ——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2.1%。 

  ——预计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1亿美元。 

  ——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1亿元,同比增长13.5%。 

  ——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20元,同口径增长9%。 

  ——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10元,同口径增长10%。 

  ——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2.2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5%。 

  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型升级迈上新水平  

   工业经济稳健增长,“4+2”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00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二。“4+2”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100亿元,率先超千亿元。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4+3”特色服务业快速崛起。 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预计“4+3”特色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6.5%。29家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193.3亿元,入驻企业超过1.3万家。实现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14%。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4+1” 特色农业加快培育。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988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4+1”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全年新增家庭农场超千个、达到1622家。截止2015年底,农业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总数超百件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农业综合机械化和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跃居苏北首位,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 

   (二) 三大需求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迈上新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222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32.71亿元,超过计划1.51个百分点;12个省重大责任项目完成投资 145.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全年实施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315个、超5000万元经营性三产项目202个、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78个。 

   社会消费需求稳步提高,新兴业态贡献不断增加。 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74亿元,增长12.3%。其中,全年网络零售总额达95亿元,同比增长5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汽车消费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汽车零售额92.8亿元,增长26.7%,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贡献率达到20.7%。物价涨幅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指数上涨1.5%,低于省平均水平。 

   对外贸易难中有进,外经合作规模持续扩大。 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增长2.1%,增幅居全省第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额的36.3%和16%。累计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2个。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到20家。敏实集团、理士电池被认定为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总数达3个,苏北领先。 

   (三)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动力活力迈上新水平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突破,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年度开启107项重点改革事项,年内己完成92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市县乡村上下衔接、纵横贯通的“大政务”模式受到国务院专题调研组充分肯定。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有力推进,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全市新发展各类企业17697户,注册资金1198.15亿元,同比增长15.6%和101.9%,其中私营企业14481户,注册资金864.73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6441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实施,编制了首批启动的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等5个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等12项配套工程,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等项改革。“多规合一”试点方案获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开展金湖县“一主四辅”全域城镇化改革,启动银涂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完成洪泽、盱眙、金湖等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在10个省级以上重点中心镇启动实施十大功能性项目。创新推动金融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逐步放量,成功争取跨国公司外资资金集中运营在淮试点,井神盐化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推广运用PPP模式,有效提升融资服务环境。 

   发展战略空间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已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制订淮安市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等实施方案,南三县与南京江北新区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宁淮合作不断深化,两市共同签署《南京市—淮安市2015年挂钩合作协议》,互派共计31名干部挂职。全年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6个、1亿美元以上13个,均列苏北第一。预计全年到账外资12.1亿美元,增幅苏北第一,总量苏北第二。成功举办第十届台商论坛并签约台资项目58个、总投资15.1亿美元,获批大陆首家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连续第四年获评台湾电电公会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圆满完成援疆援藏任务,实现援疆干部在第七师团场全覆盖。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占GDP比重达1.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件。74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累计达到24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累计超过800家。首批认定10家市级众创空间。 

     ( 四) 中心城市带动力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水平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奠定。 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同步实施二级航道工程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同意,淮台直航正式开通,二类水路口岸通过省验收,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省之首。宿扬高速、235国道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 十项重点工程”有力推进,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古淮河西游记文化旅游区、里运河文化长廊部分景区建成开放,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重点片区以及淮安金融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实施房屋征收项目11个,征收房屋面积29.34万平方米,搬迁居民2224户。建成市区30万吨深度处理水厂、盱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市294户家庭实施共有产权房保障。按照28个片区空间发展规划,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和47个特色镇建设得到强力推进。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72公里、桥梁68座,新增10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镇村公交开通率达40.9%,新增区域供水管网511公里,解决60.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村庄环境整治在苏北率先实现全覆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