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揭晓

07.11.2014  20:31

              今年法国文坛喜事不断。继法国作家莫利亚诺上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备受瞩目的龚古尔文学大奖11月5日在巴黎德鲁昂饭店揭晓。66岁的女作家莉迪·萨尔维尔以其小说《不要哭泣》获得今年龚古尔文学奖桂冠。

              龚古尔文学奖由法国自然主义作家龚古尔兄弟创立,自1903年起每年颁发,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同时揭晓的今年勒诺多文学奖授予44岁的阿尔及利亚裔作家大卫·芬基诺斯及其首部小说《夏洛特》。勒诺多文学奖创立于1925年,以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的名字命名,每年与龚古尔文学奖同时颁发。

              萨尔维尔的《不要哭泣》以西班牙战争为背景,以法国知名作家乔治·贝纳诺斯和萨尔维尔母亲用夹杂着西班牙语的法语对话形式写作。《夏洛特》则记录了26岁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惨遭杀害的犹太青年艺术家夏洛特·萨洛蒙对于爱情的呐喊。这两部作品都是今年龚古尔文学奖的热门。萨尔维尔的《不要哭泣》最终在评选第五轮时以评委的6比4多数票胜出。莉迪·萨尔维尔在获奖后眼含热泪地说:“这对我而言是无上荣耀,我很幸运能够在这样的时刻收获这样的奖项。”

              纵观今年法国文学大奖的获奖作品,多以二战前后的欧洲社会为时代背景,回顾和审视战争对人类生命及尊严的摧残,以文学彰显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在《不要哭泣》所描述的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中,法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向西班牙运送了大量武器和战士,尤其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莉迪·萨尔维尔的父亲是西班牙共和派。母亲15岁时逃离西班牙弗朗哥的血腥屠杀到法国定居,靠在富人家当女佣维生。《不要哭泣》通过75岁的母亲对女儿讲述家世,描绘其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和饥寒、贫穷后变得坚强。

              莉迪·萨尔维尔在医学院毕业后一边从事心理咨询,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作25年来已有20多部作品问世,其首部小说《宣言》2009年获得法国埃尔梅斯文学奖后,又有两部小说分别获得其他知名文学奖项,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被改编成戏剧。萨尔维尔是法国获得龚古尔文学大奖的第12位女性。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虽久负盛名,但其奖金仅为区区10欧元的支票,同诺贝尔文学奖的高额奖金相差甚远,然而,该奖在法国文学界认可度却非常高。法国文学家和存在主义之父让·保罗·萨特曾在196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后写信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表示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通常销售可达25万册到80万册不等,给作者带来名声以外的丰厚回报,每年颁布的获奖作品已成为法国人圣诞节礼品的最佳选择。2013年龚古尔文学奖获奖者皮埃尔·勒迈特的作品《天堂再见》最初印数为3万册,获奖后当年底就销售49万册,迄今共重印21次,总销售达62万册,出版商通常可获利数百万欧元,还不包括在国外发行的版权。法国以龚古尔奖为首的诸多文学奖的颁布,已成为法国人每年阅读书目的重要内容。法国今年圣诞节期间的读书气氛会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