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2015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2016年发生趋势预测

19.01.2016  10:22

   一、2015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据统计分析,2015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45.7万亩,同比上升5.0%,其中轻度发生127.7万亩,中度发生11.4万亩,重度发生6.7万亩,属于中等偏轻发生年份。林木病害发生13.1万亩,同比下降15.5%,其中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2.0万亩,死亡松树数量10.2万株,同比分别下降17.8%和38.3%;林木虫害发生134.1万亩,同比上升8.8%,其中美国白蛾发生面积96.0万亩,同比上升34.6%,以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32.5万亩,同比下降31.6%。2015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90.8%,成灾率1.8%,防治率98.4%,种苗产地检疫率99%。全省防治作业面积819.4万亩次,其中无公害防治面积754.8万亩次,释放生物天敌超过7亿头,无公害防治率92.1%。
  (一)发生特点
  一是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比“十二五”平均发生面积下降4.5%,总体中等偏轻;二是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死树数量连续十一年“双下降”;三是美国白蛾扩散蔓延形势尚未根本扭转,2015年在苏中地区进一步扩展,并突破长江一线,侵入省会南京;四是舟蛾类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继续大幅下降;五是草履蚧、桑天牛、松毛虫、竹类害虫等发生面积下降较快;六是刺蛾、银杏超小卷叶蛾、樟巢螟、樱花毒蛾、潜叶蛾、重阳木锦斑蛾、蛀干害虫、蚧壳虫和杨树黑斑病、褐斑病、溃疡病等次要病虫危害有加重趋势;七是有害植物呈加重发生趋势。
  (二)各种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1.  松材线虫病
  2015年秋季疫情普查表明,全省松林面积约100万亩,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12.0万亩,同比下降17.8%,病死松树10.2万株,同比下降38.3%,连续十一年实现发生面积与病死株数“双下降”。目前疫情发生行政区域涉及南京市的江宁区、雨花台区、栖霞区、玄武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区、高淳区,镇江市的新区、京口区、句容市、丹徒区、润州区,常州市的溧阳市、金坛市,无锡市的宜兴市、滨湖区、惠山区,扬州市的仪征市,淮安市的盱眙县,苏州市的常熟市,连云港市的连云区、海州区等,共计8个地级市,23个县(市、区),81个乡镇级疫点。其中镇江市新区、京口区两个县级疫区连续三年发生面积为零,基本达到了疫区拔除标准。无锡市滨湖区、宜兴市、溧阳市等县级疫区松材线虫病病死株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最高达81%。
  2.  美国白蛾
  受气候、人为携带传播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省美国白蛾扩散蔓延迅速,危害程度总体较2014年严重,发生面积约96.0万亩,占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65.9%,较2014年增加24.7万亩,其中轻度发生85.9万亩,中度发生8.2万亩,重度发生2.0万亩。第二、三代美国白蛾在苏北、苏中地区进一步扩散,并在9月底突破长江一线,侵入省会南京。目前疫情范围涉及连云港、徐州、盐城、宿迁、淮安、扬州、泰州、南京等8个省辖市,43个县(市、区),570个乡(镇、场)、5999个村(居委会),其中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的所有县(市、区)都为发生危害区。2015年全省新增9个县级疫区,苏中、苏南部分新增疫区疫情发生点集中在新建绿化工程和物流公司附近,随绿化造林苗木调运和物流交通携带传播可能性大,其余疫点主要呈点状零星分布于与老疫区相毗邻的村庄、河道、道路等区域,经分析自然传播可能性大。
  3.  杨树食叶害虫
  2015年全省以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是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分月扇舟蛾、绿刺蛾、扁刺蛾、黄刺蛾、杨黄卷叶螟。其中,舟蛾类占80%)发生面积32.5万亩,同比下降31.6%,危害程度较往年明显减轻,发生范围主要集中在苏北、苏中地区,呈点、片状发生。全省高速公路及绿色通道两侧均未出现大面积或长距离吃光吃花现象,叶片保存率在95%以上,往年在第三代、第四代会暴发成灾的部分地区,2015年灾害程度大大减轻,只在部分地区如扬州市高邮市,徐州市丰县、沛县,镇江市句容市等地出现局部吃花现象,危害的杨树品种主要是104、107等中林品系,其他地方为局部零星发生,危害轻微。
  4.  杨树枝干害虫
  杨树枝干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和桑天牛。草履蚧发生面积0.27万亩,比2014年同期下降10.3%,主要发生在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扬州市等地,多为轻度发生,分布零星,未形成灾害。桑天牛等杨树蛀干害虫发生1.1万亩,同比下降65%,危害程度较轻,主要在南京市部分高速公路路段和苏北部分农场栽植的北方品系杨树及74杨上发生。
  5.  其他虫害
  2015年以竹蝗、竹螟为主的竹类害虫在南京地区和宜溧山区发生面积1.2万亩,同比下降69.5%。杨尺蠖发生面积约0.045万亩,重点发生在徐州市铜山区。三泰地区的银杏超小卷叶蛾发生约0.9万亩,同比增长14.7%。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南京市、常州市等地,发生面积0.3万亩,比2014年同期下降75%。部分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危害加重,如樟巢螟、樱花毒蛾、潜叶蛾、女贞蛀干害虫和蚧壳虫等。
  6.  其他病害
  杨树溃疡病、银杏叶枯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危害程度较2014年减轻。部分次要病害,杨树锈病、黑斑病、炭疽病,林苗煤污病、根腐病等受春夏季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危害加重。
  7.  有害植物
  葛藤发生面积1.48万亩,同比上升34.6%,主要在苏南、苏中丘陵山区发生较普遍,危害日趋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三)成因分析
  1.  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
  受2014年5月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我省气候持续出现异常变化,影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一是2014年末和2015年初气温较常年高1-2℃,美国白蛾越冬虫口基数增多、发育进度加快,加上4月初持续低温,成虫羽化停滞10天左右,世代重叠现象加剧出现,防控难度增大。二是2015年春夏季我省持续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阻碍了舟蛾类杨树食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抑制了松材线虫病的疫情发展,有利于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压缩、危害程度持续减轻。
  2.  及时的监测预警,全面提高了防控工作针对性
  2015年全省各地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点的运行效率和信息发布水平。年初,组织开展全省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和早春害虫越冬代虫口基数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害虫越冬虫口基数,对全省春季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进行会商,提出防治对策,制定防控计划。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关键期,根据各地监测数据,系统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灾情疫情,及时发布趋势预报,指导相关部门及林农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开展防控。在美国白蛾疫情突破长江一线后,紧急发布了《南京发生美国白蛾疫情警报》,督促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据统计,全省全年共发布林木病虫情报500多期,计4万余份。
  3.科学的防治处置,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发生危害
  “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实施工程治理,针对不同防治对象及危害特点,采取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措施,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综合治理。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坚持常年清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加快疫点改造,严防疫木流失。对美国白蛾危害的重点区域,采取地面防治与飞机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大幅压缩危害范围,降低危害程度。对重要活动场所周边林木进行预防性除治,确保不成灾、不扰民。2013年以来,我省不断总结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经验,利用高扬程大型防控器械对高速公路及绿色通道两侧进行预防性除治,在第一代美国白蛾与第二代杨舟蛾发生重叠期开展飞机防治,通过破坏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实现了杨舟蛾类食叶害虫危害的连续下降。同时,积极转变防治方式,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2015年全省防治作业面积819.4万亩次,其中无公害防治面积754.8万亩次,释放生物天敌超过7亿头,无公害防治率92.1%。各地累计清除松材线虫病死树及衰弱木近17万株,灭虫处理病材2.8万吨,销毁病枝梢6.5万吨,完成疫点更新改造3000亩;美国白蛾防治面积累计超过693.4万亩次,其中飞机防治面积达315万亩次。
  4.  林业有害生物因寄主树种变化而越发复杂多样
  一方面,我省以杨树为主的人工纯林面积和蓄积量大,树种单一、林种单纯、林相单调,生态系统脆弱,加之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多种因素致使林木抗御病虫灾害能力下降,若气候适宜,杨树食叶害虫和美国白蛾易局部暴发成灾,同时,宿迁市、泰兴市等地不断更新造林绿化树种,在这些地区杨树面积有所减小,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封山育林、林相改造等措施的推进,丘陵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天敌种类增多,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调控作用得到加强,危害松树、侧柏等树种的有害生物趋于平稳或呈下降趋势。另外,随着城乡绿化的多样化,特别是部分地区,树种占比结构的变化,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部分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少见病虫害转变为常见病虫害。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态势不断变化,部分病虫灾害发生范围有增有减,危害程度有强有弱,变动异常化,情况复杂化。
   二、2016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一)2016年总体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由于近来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温持续升高,厄尔尼诺将进一步增强并有可能持续发展到2016年春季。截止目前,本期厄尔尼诺事件已达到极强程度,根据历年厄尔尼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分析,我省可能再次出现暖冬气候,导致越冬蛹死亡率下降,越冬虫口基数增大。2016年冬春之际可能出现严寒天气,影响越冬代美国白蛾、杨舟蛾的羽化交配,加剧世代重叠现象,增大后期防控难度。另外,2016年厄尔尼诺结束后气候阶段性调整,可能导致春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美国白蛾、杨舟蛾类食叶害虫加速繁殖,导致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并可能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预测2016年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182万亩,比2015年有所上升,林木虫害165万亩,病害15万亩,有害植物2万亩,其中重度发生20万亩。总体特点: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将继续下降;美国白蛾将在苏中、苏南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在老疫区的危害程度继续加重;以舟蛾类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有所上升,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虫源地极有可能暴发成灾;其它病虫害发生与危害呈稳中有降趋势。
  (二)各种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1.松材线虫病。近几年我省重点实施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防治与改造、重要松林资源综合保护、特殊地域封防育等工程,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松树成片死亡现象已不多见,但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死树主要呈零星分布,大多位于山势陡峭之处,清理任务更加艰巨。若在春季病死树清除和病枝材除害不彻底,则夏秋季疫情会严重危害;若夏秋之时遇高温干旱少雨天气,则立地条件差的丘陵山区松树死亡数量有增加可能,局部区域松树死亡数量有可能大幅上升。同时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和人员、物资交流的日益频繁,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因人为因素扩散蔓延的风险愈来愈高,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预计2016年度发生面积将在12万亩左右,病死树数量将在10万株左右。镇江市新区、京口区两个县级疫区连续三年发生面积为零,基本达到了疫区拔除标准,届时将组织专家组验收,全省疫区范围有可能缩减至8个市、21个县(市、区)。另外,常熟市属孤立疫区,近年来经大力防控,疫情面积不断压缩、病死株数不断减少,2016年有望实现基本拔除目标。
  2.美国白蛾。由于美国白蛾繁殖速度快,自然扩散能力强,省内由北向南扩散形势明显,省际间从西、南两面蔓延风险较高,整体呈“南北夹击,全线进逼”的态势。近几年,我省新建绿化工程增多、异地调运林木种苗频繁,加上物流交通日益发达,通过人为携带等方式,跳跃式扩散至非疫区现象增多。同时,受暖冬气候影响,2016年美国白蛾越冬虫口基数增高,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预计2016年全省美国白蛾疫情呈缓慢上升趋势,发生面积约105万亩。宿迁市沭阳县、泗阳县,盐城市阜宁县,淮安市涟水县、响水县,连云港市灌南县、灌云县,徐州市铜山区、新沂市等老疫区虫口基数高、寄主面积大,如防控不力,有可能暴发成灾。新增疫区疫情由点块状向块状或片状转变可能性大,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南京市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秦淮区、玄武区,镇江市丹阳市、句容市,扬州市邗江区、江都区,泰州市姜堰区、海陵区、泰兴市,盐城市大丰市、东台市等地与省内或省外美国白蛾疫区毗邻,都为高危区,美国白蛾疫情通过自然扩散、人为携带传入可能性极大。另外,美国白蛾还有可能通过绿化苗木调运,货物、包装材料、交通工具携带等方式,从疫区跳跃式扩散到苏中、苏南非疫区。
  3.舟蛾类杨树食叶害虫。根据2015年12月越冬虫口基数调查结果,南通、淮安、苏州、南京等地舟蛾类杨树食叶害虫越冬虫口基数同比有所下降,但受暖冬气候影响,越冬蛹成活率上升,2016年越冬代数量同比仍有增大可能。至本期厄尔尼诺事件结束,还可能造成2016年夏季降雨减少、气温升高,导致舟蛾类食叶害虫繁殖加快、数目暴增,发生危害加剧。再加上我省杨树栽植面积大且区域连片,预测2016年以舟蛾类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约55万亩。2016年可能在南京市六合区、浦口区、栖霞区,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仪征市,徐州市铜山区、丰县、沛县,镇江市句容市、丹阳市,淮安的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县,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等地中重度发生,在第三代、第四代将危害加重,甚至在局部地段暴发成灾。
  4.杨树枝干害虫。预计2016年草履蚧发生与2015年基本持平,发生面积0.5万亩,主要发生区域是沟、渠、路、河道两侧。预计2016年天牛类害虫发生2万亩左右,重点危害生长较慢、长势衰弱的杨、柳树。
  5.丘陵山区竹类害虫。近年来,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竹林通过挂设黑光灯、人工挖除越冬虫卵、化学除治、竹林复壮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竹类害虫的种群数量,预计2016年竹类害虫在丘陵山区发生面积略有下降,危害面积1万亩左右。
  6.其它病虫害。徐州地区的侧柏毒蛾,苏南地区的松毛虫危害程度略有下降;泰州地区银杏种植面积减少,银杏超小卷叶蛾、银杏病害等发生面积也将相应下降,女贞白蜡蚧可能加重发生;杨直角叶蜂和杨舟蛾、刺蛾混合危害,危害加重,且分布较广,将加强监测、适时防治;杨树中幼林特别是新造林杨树病害发生的机率较大;樟巢螟、重阳木锦斑蛾、樱花毒蛾、潜叶蛾、女贞和柳树蛀干害虫、蚧壳虫等部分次要害虫将在局部地区危害加重。
  7.重点监测预警对象。我省将重点加强对舞毒蛾、松树蜂、李痘病毒、扶桑绵粉蚧、小圆胸小蠹等重大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严密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推进依法防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指导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以下简称《防控办法》)针对我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责任、除治措施、监督保障等作出了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制度规范。《国办意见》《实施意见》《防控办法》是我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有力武器,我们将继续全面学习贯彻,广泛宣传,强化督导,全面落实。同时,切实加强我省防治检疫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完善《国办意见》《实施意见》《防控办法》贯彻落实配套措施,尽快出台《江苏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管理考核办法》,全面推进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制化进程。依据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签订的《2015-2017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书》,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与各市签订《2015-2017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二)不断提升测报能力。一是加快测报体系建设。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兼职测报员体系,构建专业测报与群测群报、人工调查与诱因诱导、地面监测与航空遥感等有机结合的立体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测报站点的管理,根据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和各测报点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调整测报点布局,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监测对象种类和数据报送时间。加快监测网络平台建设,强化与媒体、气象部门的合作,设立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公众报告平台,拓宽疫情灾情发现途径。二是提高测报服务水平。结合2016年国家林业局森防测报软件网络版升级,在2016年春夏季对全省专、兼职测报员开展监测预报技术和新测报系统使用的专项培训,提升测报能力、提高测报效率。指导、督促各地开展监测调查,落实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县级示范站和省级测报点监测任务,重点对突发和危害面积大的病虫种类进行核查。组织召开专家会商会,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发生趋势,加强预测成果的应用。加大生产性预报力度,积极做好《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动态》等生产性预报和虫情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提高各地防治效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测报基础研究。推动基层测报点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对美国白蛾在长江流域适生性等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提出预测模型及防控策略。根据我省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参考国家林业局测报技术规程,制订适应我省实际需要的发生、成灾标准和监测、测报方法,规范测报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三)科学减灾持续控灾。一是继续实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进一步压缩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降低病死树数量。加大疫点更新改造力度,有计划地加快推进疫点拔除进程。在立地条件好、林相相对简单的仪征市和盱眙县两个孤立疫区,加大松林抚育和松褐天牛化学防治力度,坚持常年清除病死树,创造疫点拔除条件。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和阻截防控,明确监测责任,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在发生集中区,适时组织实施地面防治和飞机防治。全面掌握杨树病虫害虫情动态,提高应急能力和防控能力,在有效防止大面积暴发成灾的前提下,逐步推广“马赛克”式防治策略,提供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全面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完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机制,推进防治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力培育按市场化规律运作的防治公司、防治专业队、监理公司等防治服务组织。积极探索社会化防治组织市场准入、资质认定和承包防治等制度,规范防治市场秩序。完善防治作业设计规范,建立健全防治质量与成效评定方法和标准体系。三是大力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水平。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过程,重点监控各个关键环节,大力提升无公害防治水平。积极开展无公害防治工作,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草履蚧无公害防治示范区,树立典型,推动全省面上无公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快建设天敌繁育场,提高生物天敌繁育数量和质量,研发有效针对更多害虫种类的生物天敌,改进释放流程,提高林间存活率和防治率。积极采取释放生物天敌、灯光诱杀、人工防治、无公害化学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措施,实现绿色减灾和可持续控灾。
  (四)切实强化依法监管。一是提高检疫审批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林业植物检疫审批服务平台,改进审批服务方式,优化审批程序,强化植物调运检疫、国外林木引种、隔离试种苗圃、疫木加工的检疫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制度,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动态管理和阶段性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强化检疫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和监管,重点做好种苗产地检疫,推进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与进出境、农业等部门进行检疫联动,与林政执法、林业公安进行联合执法,加大区域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律、法规的行为。三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区域性除害处理设施、检疫隔离试种苗圃、检疫执法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检疫执法基础,提供坚实保障。根据林业植物检疫人员着装规定,对近年新增植物检疫员配发检疫制服,对专职林业植物检疫员的职责履行、岗位培训等情况进行专项核查,进一步完善森检人员登记备案制度。
  (五)全面完成普查任务。认真总结2015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经验,全面评估普查成果,找准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补充调查,增加督导检查频度,全面掌握各市普查进度,督促各市县特别是进展不理想的市县对照目标要求,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限期整改,全力推进;要求相关市县根据普查进展要求及时完善补充调查方案,加大调查次数和频度,按照时序进度总体要求全面完成普查任务。适时推动各地全面开展普查成果汇总工作,对外业调查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汇总分析和保存;对制作好的标本装盒保存,逐步进行分类鉴定,邀请专家上门或者送达标本请专家鉴定,提高鉴定质量;对摄影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对有关资料装订成册,建立普查档案。省、市、县(市、区)分别汇总普查成果,形成文字、图像、标本等形式多样、资料全面、内容真实的普查成果,为准确测报、严格检疫、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