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接力云南宁蒗支教 南通海安234名教师情洒小凉山

22.04.2016  11:22

  中国江苏网4月22日讯 28年前,海安、宁蒗开启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先河。此间,两地持续开展教育合作,先后有234名海安教师踏上西部支教征程,与当地老师携手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

  南通网讯(记者沈雪梅)4月11日,云南省丽江市委常委、秘书长兼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率宁蒗县教育合作考察团来到海安,签署了宁蒗彝族自治县与海安县第九轮教育合作协议。

  这样的合作,始于1988年,28年来从未间断。其间,先后有234名海安教师踏上西部支教的万里征程,与当地老师携手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

   跨越时空的牵手,始于“木材换人才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

  这里的教育一度非常落后,连年列丽江地区倒数第一,宁蒗考生在录取时比邻县要降200分。

  治贫先治愚。1987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来到曾与宁蒗有过木材贸易的海安县考察,海安高质量的教育引起阿苏大岭的注意。

  经协商,宁蒗决定整体引进海安教育机制,并面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示范性新型学校。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海安发展教育部分急需木材。这就是阿苏大岭当初的“木材换人才”计划。

  1988年夏天,一个由33名教育工作者,配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班子,作为首轮支教老师,踏上了西去支教的征程,在全国开群体支教扶贫的先河。由宁蒗县投资,海安老师承担全部教学和管理,象征两县友谊的“宁海中学”诞生在宁蒗的土地上。两地人民共同缔造了堪称民族团结进步典范的“宁海模式”。

  当初也许无法预料,这场跨越时空的牵手会延续28年的漫长时间。当木材供应不再紧张,宁蒗县因水土保持禁伐森林后,由“木材换人才”的朴素协议,演成一个个真情奉献的动人故事。

  阿苏大岭曾满怀深情地说,海安教师是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孩子们的舅舅,是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克服重重困难,海安老师矢志不渝

  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薄弱的教育基础,给前往支教的海安老师们带来了重重困难。

  首批支教老师刚到宁蒗的当天晚上,就遇到了冰雹和暴雨的“欢迎”,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从山上倾泻而下,冲进了老师们临时歇脚的木板房,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行李全部泡了汤。

  宁蒗县平均海拔2800多米,空气稀薄。海安老师常常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鼻孔流血。初去时,饮用水都靠趟沟越坎从数里外一桶桶地抬回家,来回得一个多小时。

  这里还是地震多发带。1998年8月下旬至11月,当地大小地震1000多次。当年11月19日晚一场6.2级地震,更是让海安老师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防震棚搭起之前,露天寝宿了3天,许多老师患了重感冒和腹泻,有人甚至写好遗书放在枕下。

  更让海安老师揪心的是山里娃娃的学习基础:1988年9月开学初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宁海中学初二、初三人均语文、数学、英语均不及格,初一的基础竟达不到沿海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且这些无拘无束的山里娃娃自由惯了,在其他学校可以边听课,边架起柴火烤土豆,甚至抓起猎枪上山打山鸡。

  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这些从遥远的江海平原赶来的拓荒者,以超人的毅力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小凉山这片古老的土地。

  现在仍在支教的蒋柏森是第七、第八批带队副校长,他说,支教老师只有假期才能回家。即使是家里老人生病了,都不能请假回去,甚至老人病危的时候,也只能多打电话,心中满是对家人深深的歉疚,“但是,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

   遇上海安老师,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蒋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她让我觉得英语这么有趣、这么简单。”摩梭人阿玉婷现在是宁蒗民族中学英语老师,高一、高二英语都是海安老师蒋蓉教的。“从蒋老师教我们英语开始,我就决心以后要当像她一样的老师。 ”2006年,阿玉婷考上了曲靖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10年,她如愿回到母校与蒋老师成为同事。

  “遇上海安老师,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是宁蒗学生共同的心声。28年来,海安支教老师摸索出“讲课慢一点、板书多一点、容量大一点、坡度小一点”和“功夫下在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上,平衡出在辅导上,成绩出在训练上”等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方法。

  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加之每位支教老师强烈的责任心,让学生们的成绩得以迅速提升,也改变了这个贫苦地区很多家庭的命运。1989年首届两个班毕业中考,一举夺得人均总分和升学率全县第一。到1993年第一轮海安老师凯旋时,不但宁海中学在全县始终领先,宁蒗中考已在丽江地区由倒数第一而成名列前茅。宁海中学办学模式的巨大成功,使两县教育合作进入第二轮时拓展到高中领域。2000年高考,125人参考,本科录取96人,专科录取27人,本科录取率和总升学率均列丽江地区各校之首。更可喜的是,自1997年起连续有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

   宁海模式”深化,友谊之花绽放

  从当初全部承担宁海中学的教学和管理,做出示范,到后来与本地老师共同执教宁海中学、承办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充实到宁蒗县一中,海安老师引领和带动本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实施“青蓝工程”与年轻教师结对,带出来一批优秀的本地教师。全县教育竞争机制也因“宁海模式”而激活。

  如今,宁蒗教育已实现大踏步跨越式发展。2015年,宁蒗县1926人参加高考,达到本科上线的有1088人。

  更重要的是,在宁海精神的激励下,宁蒗县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热潮。20多年前,宁蒗学生的入学率只有30%,上学的女生寥寥无几,现在不但基本都上学,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甚至在学校附近打工租房。

  2004年3月,宁蒗和海安两县决定把宁蒗民族中学更名为“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同时把“宁海模式”拓展到基础教育以外的职业教育和其他领域。2006年,宁蒗县引进海安教师发展职业教育,在民中创办了第一届职高班,两县首次签订了“订单式”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合作协议,开展职业教育联合办学、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及劳务合作。

  此次签署第九轮教育合作协议时,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说,28年来,海安与宁蒗教育实现了合作共赢。两地共创的宁海中学、民族中学成为当地老百姓引以为豪的窗口学校,一批又一批走出大山的学子成为宁蒗发展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宁蒗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对海安的各项建设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宁海模式”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大亮点,是两地人民的共同骄傲。今后,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地教育交流,同时,努力开拓两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