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出炉 青年人才引领双创

11.01.2016  11:56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年度共有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本着“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的原则,扎实推进科技奖励改革。据介绍,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精益求精,各类奖项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进一步减少,总数比2011年减少21%,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
  获奖数量减少两成 评审过程阳光透明
  陈志敏表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400项,奖励了一大批在我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获奖成果举世瞩目,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年度科技奖励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开展经济效益核查试点工作,引导学术诚信。针对社会反映“经济效益虚高”、“应用情况不实”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首次组织开展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应用情况真实性的核查试点。陈志敏表示,今年从初评通过为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中随机抽选项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查,为后续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核算方法与核查机制提供了有益探索。2015年度在政策导向方面的举措还包括:继续突出对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坚持对青年人才的激励,自然奖连续3年为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辟不受指标限制的推荐渠道。继续突出对创新团队的奖励,今年又有3个高水平创新团队脱颖而出,奖励的创新团队累积达到12个,创新团队奖励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示范作用明显。限制完成人报奖频次,倡导潜心研究。
  为了加强科技成果积淀,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在延长报奖间隔方面加大力度,规定2013年、2014年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人,不能作为前三完成人推荐2015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同时继续规定每人每年只允许作为1个项目的完成人,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拼凑报奖”、“搭车报奖”的行为。
  重申评审纪律,净化评审环境。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评审活动组织者、推荐方、评审对象和评审专家等四个行为主体的纪律要求。
  此外,在评审组织方面,本年度还首次公布了会评专家名单,提高了评审透明度。
  关键装备实现自主 青年人才开始冒尖
  解读本年度获奖亮点时,陈志敏指出,从奖励成果看,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开始冒尖,成为引领双创的主力军。
  据悉,在本年度自然奖和发明奖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今年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54.3岁,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6岁。自然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年仅45岁,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教授49岁获自然奖一等奖的记录。今年自然奖和发明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岁,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38岁。他们活跃在科技创新第一线,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潜力值得期待。
  此外,本年度获奖项目特点还包括: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接连产出,自然奖连续三年产生一等奖,基础研究发展的势头喜人。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创造性地发展了新的LED照明技术路线(其余两条技术线路的主要贡献者分别获得日美两国最高科技奖),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改变了日、美等国垄断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对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取得重大进步。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品牌,形成了完整的高铁工程高端产业链,推动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已成为“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的“抢手货”,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戴厚良教授等人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智能控制、装置长周期本质安全和关键装备“中国创造”,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成套技术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成效显著。邵新宇等人通过高校应用基础研究、企业工程设计制造、企业应用验证与推广,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研究体系,建立了技术协同与沟通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果,推动了国产高端激光加工装备在汽车行业的全面应用,打破了我国汽车行业高端激光加工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安全及生态安全领域成果涌现。油气领域的创新成果减少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有效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如杨华等人团队,历时7年攻关应用,提前2年实现长庆油田5000万吨目标,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确保了国家能源安全。水利领域,着眼于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从工程安全管理到工程风险管理的转变,如张建云等人对水库大坝病险与溃坝规律、大坝安全评价方法体系、水库大坝风险控制与预测预警等方面开展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惠及民生的项目脱颖而出。本年度涌现了一系列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如李培武等人发明了针对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的技术和装置,有效保障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公共安全卫生方面的即时检测系统,如杨瑞馥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基于稀土纳米上转发光技术的即时检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诊、疾病防控、生物反恐、食品安全、违禁筛查等多领域。
  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自主创新成果显著。空间技术、材料科学、军事医学、信息安全和国防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一些项目技术突破性强,在本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奠定了我国舰船发供电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了我军舰船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团队联合攻关、军民融合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