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官扎根农村8年变"家人" 写数千条民情日志

01.04.2016  10:57

        一位大学生村官的数千条民情日志

        扎根农村八年,从“外来人”变成“家里人

      中国江苏网4月1日讯  “小万,我遇到桩事,你在村里不?”前不久,雕庄街道西胡家塘村民王娟英为一件琐事生了半天闷气,才吃过午饭,她就拨通了清溪 村委村主任助理万超的电话。多年来,王娟英只要遇到事,第一个想起的总是小万。小万叫万超,武进区南夏墅人,在王娟英眼里,他这个外来人就像“家里人”一 样亲。

        2008年,万超作为我省苏南地区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清溪村委工作,扎根基层8年,记下了2000余条民情日志,从为民服务到利用所学创新,万超在农村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创办助学会

        清溪村委正处于撤村建居的城市化进程中,万超在村里主要负责任务繁重的社区建设工作。只要是工作日,万超总会怀揣笔记本,带着社工走村入户 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工作8年来,2000多条民情日志记下了他在清溪村工作的点点滴滴。

        “奚杨村村民奚秋君反映孩子无人辅导,因身体和经济原因无法送托管班。”这是万超2013年5月15日写下的一条民情日志。奚秋君是一名视 力残疾女村民,丈夫是工人,女儿上小学,家境贫困。村里帮助她开了一爿推拿店后,家庭状况才略有起色。2013年助残日前夕,万超对她进行回访,得知奚秋 君正为孩子的功课发愁。“我和丈夫都没什么文化,雕庄又没有学生托管机构,东边要到戚墅堰,西边要到茶山,接送不方便,费用还贵。”一连几天,奚秋君的这 句话都回荡在万超的耳边,雕庄还有多少村民、外来务工家庭有这样的需求?

        那年暑假开始,万超与奚秋君的女儿结对助学。第二年,万超和社工、大学生志愿者抱成团,创办了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青励助学会。如今,青励助学会定期为41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助学服务。

        二维码徽章

        万超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善于结合日常工作思考创新,发挥专长服务居民。

        “清溪村82岁的老人庄玉(化名)走失两天两夜,最后在雪堰镇才找到。”这是万超2014年5月的一条民情日志,正是这次偶发事件,促成了防走失二维码徽章的诞生。

        万超回忆,庄玉老人有轻度的老年痴呆症。2014年5月的一天,老人在家门口散步,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戚墅堰看女儿。老人出门后不知怎么走错 了路,结果一路向南走到了雪堰镇。两天两夜后才被热心市民发现并报警,此时,家里早就乱成了团。事后,万超上门,老人回忆起露宿街头、挨饿受冻的经历,让 他受到触动。经过深思熟虑,万超运用专业特长设计出防走失二维码徽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人只要将徽章别在老人的衣服上,老人一旦走丢,发现的市民用手机 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老人的相关信息和家人联系方式。目前,这种徽章已经在清溪村180余名老人、幼童及天宁区18家养老机构的250多名老人身上投入试 用。

        志愿者联盟

        “清溪村村民张志伟家的电脑经常坏,维修不便。”这是万超2008年8月写下的一条民情日志。七旬老人张志伟居住在清溪农民别墅小区,是村 里的空巢老人。子女为了父母平时能多了解外界的情况,特意买了一台电脑给他们夫妇,但在使用过程中,老人经常遇到软件或硬件上的问题。万超在开展基层工作 中,就多次帮张志伟维修过电脑,类似的民情日志也有不少。这引起了他的思考,村里的中老年人不少,子女大都离开村子搬入城区生活,遇到家电故障往往不能及 时修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在街道领导的支持下,万超和另外4位社工一起发起成立了天宁区晨曦青年志愿者服务联盟,仅是家电类维修至今已服务居民1000余人次。同时,“晨曦”还开展了理发、环境整治、交通文明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

        万超说,2008年到2013年,当时的民情日志完全是纸质记录,从2013年开始全区使用电脑记录,不管形式如何变,他都会把民情日志继续写下去。“日志也是村民的声音,村干部应该听!

        童华岗13813585755 朱斌 言虹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