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 小学教师3年单车骑行上万里

24.02.2016  16:31

  中国江苏网2月24日讯“在骑行中的经历和获取的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要将这些骑行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分享给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让他们也知道书本外的精彩世界。”2月23日上午,盐城晚报记者在阜宁县新沟镇的葛桥小学,看到3年来骑行上万里的五年级老师季同。当天上午,他正在利用课余时间给班级里面的留守学生讲述自己在骑行中的趣闻和感想。“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季同2012年接触单车骑行,2013年第一次骑车去连云港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骑车到过西藏、北京、杭州等地。今年1月份,他又利用寒假时间,对海南进行了环岛骑游。

  季同在布达拉宫前。

   ◆骑行:了解书本外的知识

  今年48岁的季同,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受家庭的影响,季同学校毕业后在乡镇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在没有接触到单车骑行前,季同的生活跟大部分同事和父亲一样。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我在网上看一些旅游论坛,发现一种新的旅行方式——骑行。我对这种运动产生了兴趣,还看了一部名叫《转山》的电影,这给了我更大的触动,就花3000多元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山地车。

  有了山地车后,季同接触了好多玩车的朋友。真正触动他到远处骑行的,是一次去留守学生家的家访。2012年下半学期,他到本班一名姓吴的学生家进行家访,学生问大海里面真的有贝壳吗?像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美吗?家访结束后,季同开始沉思: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何不去看看书本外的世界?

  有许多人问季同,旅行看世界也好,去了解书本外的知识也罢,为什么要选择骑行这种很劳累的方式?季同说:“坐车太快,走路太慢,而骑车正好介于中间,停下、后退、前进,无比自由,这种方式也赐予我们一个最佳观测角度。”季同认为骑行能更容易、更真实地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一个未知的地方,更能近距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路上:另一种方式的文化苦旅

  2013年3月份,季同将自己的第一次骑行目标定在连云港。

  早上6点钟出发,骑行4个小时后才到响水县境内的一个村子,此时的季同腰酸背痛。但他没有气馁,作了速度调整后,下午4点多钟到达连云港,胜利的喜悦将身体上的疲劳冲洗得一干二净。他立即在海边捡海螺等贝壳,拍了很多大海的照片……第三天回到家,他将在海边捡来的贝壳和其他小玩意送给那名姓吴的学生。

  有了第一次的骑行,2013年6月份,季同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长途骑行——骑越川藏线。“我带了单反和5个U盘,将骑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保存下来,带给我的学生们看。”2013年6月21日,季同从成都出发,开始他的川藏线骑行。虽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发生。进入藏区后季同首先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学会高原骑行中爬坡的技巧。进入西藏之后,他平均一天爬一座山,最多一天爬了3座山,沿途每天都会看到滑坡事件。西藏的天气也是变幻莫测,云飘走了就是大太阳,每天都在彻骨的冷和炽烈的热之中不断切换。

  “27天,骑行2200公里,见到了梦想中的布达拉宫,这是我人生中最特别的一段回忆。”季同到达西藏后,住到藏民家中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回到学校后,他利用课余时间向孩子们讲解。

   ◆回程:已经整理700多篇笔记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从2013年之后的寒暑假,季同都出去骑行。2014年暑假他骑行去了北京,2015年暑假他骑行去了杭州,2015年的寒假他去了海南进行环岛骑行。3年来,季同已经骑行上万里。

  “当我低着头,用全身的力气踩着车爬坡,前面的骑友突然说一句‘后面的兄弟加油,胜利就在前方’,我会小小激动一下;当我筋疲力尽,想要放弃的时候,突然看见路边写着一句‘前轮是方向,后轮是力量’,我会突然感觉又有了动力。或许这些感受,只有真正骑行在路上的骑友才能体会得到吧。

  季同说自己骑行的意义不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学习、收集,在路上自己也收获了成长。“我将每次的骑行都整理成笔记,现在已经有700多篇了。在课余时,我将整理好的笔记和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放给学生们看。”在葛桥小学,一名姓陈的女老师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季同老师的骑行笔记,不但学生爱看,学校老师同样也喜欢。每当季同老师在班级里讲述途中所见所闻的时候,班级里面总是挤满了老师和学生。

  (本版图片由季同提供)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