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安徽籍烈士牺牲在盐城昨回故里

17.11.2014  12:24

      73年前,安徽籍烈士胡启哲牺牲在盐城,

      其后人苦寻无果,经本报、热心市民、盐都民政部门联动——

      烈士忠魂烈骨昨回故里

      核心提示:1941年,新四军第9旅25团3营副营长、安徽宿州籍烈士胡启哲,在对日寇作战中牺牲在盐城。73年来烈士后人无一不想接烈士“回家”,可苦于不知道烈士的埋骨地,多年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今年五月,烈士外孙女张婷率先在网上发出寻找外公胡启哲的网文。5月14日,记者刊发《烈士后人张婷来盐寻找亲人遗骸》一稿,热心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并提供线索。经过一个多月的线索整理、实地采访,拨开重重疑云。6月24日,初步确定胡启哲烈士墓就在盐都区秦南镇灯塔村(原名宋村)的一处农田里。

      11月12日,张婷及她的四个哥哥、侄子和烈士老家两名村干部,一行8人驱车近千里来到盐城。11月13日上午,他们在盐都区民政部门、灯塔村村民的帮助下,迁出烈士遗骸,接烈士“回家”。当天下午4时许,在当地民政部门、烈士生前部队等共同见证下,烈士胡启哲被安葬在安徽宿州雪枫烈士陵园。

      “外公,我们都来看你了。你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我们带你回家去了。”11月12日下午,张婷和他的几个哥哥手中拿着亲人的照片,围在位于灯塔村的胡营长(胡启哲)烈士墓前,痛哭流涕。经过漫长的73年等待,胡启哲烈士终于和亲人“相逢”。

      村民没有忘记胡营长

      73年主动护墓没断过

      自从初步确认灯塔村胡营长烈士墓就是自己外公的墓后,张婷激动万分,她开始筹划接外公“回家”。在宿州她多次召集亲人商量何时来盐。“大姨和二姨都80多岁了,身体还不大好,我就想尽快把外公接‘回家’。”张婷告诉记者,由于墓在村民的田里,为了不耽误农田收成,家人一致决定在11月13日迁坟。

      11月12日天刚刚亮,张婷等人就开着车从宿州出发,一路经徐州、宿迁、淮安,于当天上午11点30分赶到盐都区。盐都区民政局优抚安置科副科长夏盛林早就在办公室等候,和烈士后人一起签订了胡启哲烈士墓迁移协议书,并提前安排好烈士迁坟的所有环节。

      “都过了73年了,你们还能找过来,我心里非常高兴。”下午2时许,今年87岁的抗战一等战斗功臣李小龙正在秦南镇亭湖村的家中午休,听说胡启哲烈士的后人来了,他猛地从床上站了起来,双手握住张婷的手不断感慨。正是李老的一段回忆,给张婷的寻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线索。1941年,当年只有十几岁的李老亲眼目睹了胡启哲烈士安葬过程。

      “烈士的墓在我们村有73年了,期间经过平坟还耕、分田到户、农田平整等种种变化,但烈士的墓一直都没有动过。”灯塔村党支部鱼书记告诉张婷,每逢清明节,村里都会组织人修整坟墓,给烈士献花圈。

      从1988年任宋村小学校长开始,宋大华每到清明时节,都会带着全校学生来到墓前祭扫。宋校长说,村里累计有上千名孩子接受过教育,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为人父母,他们还在继续将烈士的事迹讲给下一代听。

      “胡营长墓虽然在我地里,但我从来都没有动过破坏它的心思,因为烈士是为打击日寇牺牲的,我敬佩他!”灯塔村村民宋广海说,这块田他种了好多年,因为有墓的存在,不能种庄稼不说,也不方便机械收割和耕种,“我毫无怨言,只要看到墓上有杂草,就把它铲掉。”

      不能亲自来盐接父 烈士女儿千里外痛哭

      胡启哲烈士有3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今年都已经80多岁,因为身体不大好的缘故没有来盐;小女儿(张婷的母亲)在上世纪70年代曾写信给烈士战友,多年寻找父亲未果,后带着遗憾离世。

      11月12日晚上,张婷和远在湖北省的大姨通起了电话,将白天发生的事情一一告诉她。“听说我们已经看到外公的墓后,大姨在电话中痛哭。她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找到墓。”张婷说,大姨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外公好好地带“回家”,“大姨已经等不及要回宿州,可我怕她身体吃不消,叫她等等再来。”

      当天夜里,张婷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脑中全是外公(根据后绘像)、外婆、妈妈的身影。她永远记得妈妈一边读孙云汉(烈士生前战友)的信,一边流泪的情景;永远记得外婆给她讲外公打鬼子,讲完总是长叹一声,起身进到里屋,再也不出来的一幕。那时的张婷暗暗发誓,等长大了,一定要去盐城,把外公找回来。

      张婷的几个哥哥都是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的。他们一直支持张婷寻亲,可毕竟时间过去73年了,到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去寻找一个坟墓,希望太过渺茫。当听到张婷说墓已经找到,他们根本不敢相信。今年6月24日,张杰(张婷哥哥)、杨呈前(张婷姨哥)专程来到灯塔村寻访,当亲身听到外公牺牲、安葬的过程后,他们相信,灯塔村胡营长墓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墓。

      “一门两烈士,忠魂铸楷模 。”胡启哲烈士老家、宿州市曹村镇左洼村两名村干部这次也来盐接烈士“回家”。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胡启哲烈士1937年加入桃山抗日游击队,后随部队转战萧、宿、铜、灵边区和皖北、苏北地区,“难得可贵的是,胡启哲的弟弟胡启敏也同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后不幸牺牲。他们弟兄的革命事迹在我们那无人不知。”

      烈士陵园迎忠骨 烈士生前部队献军礼

      昨天上午8时许,灯塔村许多村民自发来到胡启哲烈士的墓前,手捧菊花,三鞠躬绕墓一周献花,表达出对烈士深深的哀悼之情。

      8点10分,随着阵阵“外公,我们来带你回家了。”声响起,村民开始迁坟。8点50分,胡启哲烈士的棺木重现天日。由于深埋地下73年,棺盖已经腐朽,棺木中积满了泥土。会不会什么都找不到?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村民更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往墓外运土。

      “找到了!”8点58分,一名村民从棺木中找到一块人体头部骨头,紧接着又陆续找到其他部位的骨头。张婷一直希望墓中有能够证明外公身份的东西出现,她蹲下身子、小心翼翼,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泥块,仔细扒开寻找。“这些黄色的东西不是泥,应该是军装上的黄牛皮或铜扣腐化形成的。”当找到一大块黄色物件时,村民告诉张婷。

      就在这时,泥土中一个长约3厘米、宽约1厘米的“泥块”引起了盐城新四军研究会成员刘迎春的注意,他剥开外面的泥土,一个尖头、圆身,子弹状的东西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三八式步枪的子弹,是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刘迎春表示。

      “外公是天快黑了的时候受伤的,夜里就牺牲了,身体里的子弹肯定来不及取出来。”看到墓中出现子弹后,张婷和哥哥们松下了一口气,“这下子更能确定这个墓就是外公的,我们心里更踏实了。”

      为了迎接烈士“回家”,宿州雪枫烈士陵园专门提供了烈士棺盒、党旗、军旗。胡启哲烈士遗骸迁出后被放进烈士棺盒,张婷和哥哥们将党旗、军旗一一覆盖在棺盒上面。烈士在外漂泊73年,终于“回家”了。在灯塔村路口,村民目送烈士“回家”,张婷一行8人在临出发前,给村民们深深地鞠了三躬。

      昨天中午,宿州雪枫烈士陵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来自某军某师武警某部,是专门来迎接胡启哲烈士“回家”的。这支驻扎在甘肃的部队,前身就是烈士所在的新四军第9旅25团3营。当听说胡启哲烈士遗骸找到后,部队专门派人到宿州参与迎接和安葬。“‘立正’、‘敬礼’响起,这名军官对着外公墓郑重行军礼,我觉得这么多天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下午5时许,远在宿州的张婷给记者发来消息。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