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只身嫁到苏州户口一直没落实

24.02.2015  09:58

  中国江苏网2月24日讯  “解决了多年的户口问题,享受到了夫家的拆迁补偿,还让我找到了失联已久的亲人,你们是我的恩人。”在省、市各级公安部门的帮助下,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居民杨秀英总算过了个皆大欢喜的团圆年。这个春节,杨秀英携丈夫、女儿回到阔别20多年的贵州老家认亲,办理了身份证,补办了结婚证和户口迁移手续,告别“黑户”身份。节前,杨秀英的哥哥来到苏州探望妹妹一家,共同弥补多年的亲情空白。 

  半年前,高新区东渚镇一位群众向省公安厅打了一个求助电话,反映其邻居杨秀英多年来因为没有本地户口生活诸多不便,特别是最近镇里开始拆迁,户口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享受近30万元的拆迁补偿,一家人心急如焚。 

  但解决这问题远非预想中那么简单。1990年,17岁的杨秀英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的老家只身来到苏州,后与东渚镇村民郑洪根结婚,因为她没有身份证和户口簿,两人并没有到民政局登记。婚后20多年,杨秀英从未回过老家,逐渐与家人失去联系。在此后的多次人口普查中,派出所因为无法落实杨秀英原有户口,不符合办理婚迁落户条件,只能将此情况登记备案。 

  根据现有户籍规定,无论是办理迁移还是落户,关键都是要明确杨秀英在老家是否还有户口。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民警对全国公安人口数据库中328名户籍在贵州铜仁地区、与杨同名,年龄相仿的人口信息逐一筛查。“太多年了,我实在记不清楚了。”杨秀英说,甚至有好几次,她向警方提供了错误的信息。 

  转眼就到了年底,杨秀英又急又愁。东渚派出所副所长余健只好宽慰她,“实在不行我们安排民警陪你去一趟贵州实地查证”。终于,杨秀英想到了她哥哥的一点线索,民警立即安排她对筛选出的多张照片进行辨认,发现其中一名叫杨修年(化名)的人有点像记忆中的哥哥。 

  得到这个线索后,东渚派出所立即和杨修年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取得联系请求协助,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杨修年,而他的确就是杨秀英的哥哥。“你说慢点,我听不懂啊。”杨修年说。杨秀英既不会说老家话,也不会说普通话,认亲的电话打得磕磕绊绊,但电话两头的兄妹俩都难抑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实在太意外了,我只是个普通小老百姓。”杨秀英感慨,打个电话却得到了省里、市里公安机关那么多领导和热心民警的关心,万分感谢。 

  本报记者孟  旭 

  原标题:24年前只身嫁到苏州户口一直没落实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