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30.11.2016  16:37

2016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省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1月)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确定的宣传活动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意在说明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预防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携手并肩,群策群力,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遏制艾滋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全省艾滋病疫情概况及流行特点


  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统计,2016年1-9月,全省共报告检测各类人群780余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0.33%;新确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218例,比去年同期增加7.48%,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368例,艾滋病病人850例;加上既往报告的感染者发展为病人的318例,共报告艾滋病病人1168例,比去年同期增加2.01%;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死亡295例,比去年同期增加2.43%。截至2016年9月30日,全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0373例。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7810例,其中感染者10905例,病人6905例;累计报告死亡2563例。目前正在随访管理的感染者和病人17220例,较去年同期增加23.86%。


  当前,我省艾滋病流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增长幅度出现减缓的迹象。近十年我省每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的增长幅度一般在20~30%左右,2015年增长幅度首次低于10%,2016年1-9月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为7.48%。二是全省艾滋病疫情总体上保持低流行态势,但部分人群感染率持续较高,突出体现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连续五年来的哨点监测结果显示,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维持在8%左右,远高于一般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且安全性行为比例较低。三是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地区差异大。累计报告数居前5位的设区市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以上5市累计报告数占全省报告总数的63.78%。四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男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2016年1-9月新报告的3218例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中,经性接触途径传播的3142例,占97.64%(其中异性性接触占39.40%、同性性接触占58.23%)。五是受艾滋病影响人群进一步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流行形势更加复杂,2016年1-9月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的户籍以本省居民为主,职业依然以农民、家政家务待业及商业服务为主,青年学生、60岁以上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报告数逐年增多。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十二五”艾滋病防治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艾滋病疫情保持低流行态势。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宣传教育,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及系统优势,深入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效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强化警示性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地各部门围绕宣传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在普及大众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组织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场所、进工地、进校园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省卫生计生委会同省教育厅、省红十字会组织实施“江苏省高校预防艾滋病试点工作”,将普及性教育与针对性干预相结合,举办针对辅导员以及青年学生的预防艾滋病讲座和培训,面向广大学生开展性健康和艾滋病性病传播风险警示教育及效果评价;探索新老媒体平台齐发展,多种形式进行艾滋病防控宣传,提高高校防艾效果。会同省妇联开展“妇女面对面”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会同省司法厅对监狱系统及强制隔离戒毒等被监管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选派专家为被监管人员提供艾滋病咨询、阳性预防干预等心理支持。


  二是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二代传播风险。开展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2016年继续推进娱乐场所艾滋病防治行为干预工作,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定期到娱乐场所发放宣传材料、安全套,开展咨询及检测活动。开展男男同性性行为(简称“男同”)人群干预:扶持社会组织及草根组织开展“男同”人群社区宣传干预和动员检测活动,促进“男同”感染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同时,减缓“男同”人群艾滋病疫情传播。强化吸毒人群行为干预:至2016年9月底,全省18个社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收治9377名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其中包括179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目前在治2584人,年均保持率达81.8%。为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蔓延和减少涉毒犯罪发挥了积极作用。强化预防母婴传播:目前,我省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疾控机构和医院为重要技术支撑,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服务网络已经建成,为怀孕妇女提供相关咨询、检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产后随访和避孕指导。


  三是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全省设置各类人群监测哨点136个,形成了覆盖各个地区、各类重点人群的综合监测网络,每年监测各类高危人群近5万人,及时掌握全省疫情动态,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全省艾滋病检测网络已扩展到1个省级确证中心实验室、18个确证实验室、13个市级筛查中心实验室以及680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1706个艾滋病检测点。省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班,特别针对全省检测网络发展现状对检测点开展专项培训;组织开展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现场督导和质量考评,为提高全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了保障。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完善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全省所有监管场所将艾滋病检测列为新进被监管人员常规检查内容。2015年全省全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超过12%。


  四是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为确保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规范进行,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积极推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由定点医院承担,并支持定点医院做好病人随访工作。目前已有11个市实现抗病毒治疗由定点医院实施。按照《江苏省提高农村居民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医疗保障水平实施方案》要求,通过限额收费、定额补偿的方式,提高参合人员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医疗保障水平。2016年1-6月,新增成人治疗病例1303人,新增儿童治疗病例2人。截至2016年6月底,累计治疗成人病人13945人,在治12228人;累计治疗儿童病人48人,在治34人。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CD4细胞检测服务逾2万人次,病毒载量检测服务近9千人次。


  五是探索创新模式,开展示范区工作。为进一步探索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卫生计生委从2014年开始启动实施为期5年的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我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5个城市示范区,邳州市、盐城市盐都区等2个县(区)示范区在率先落实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艾滋病防控模式,为全省其他地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和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016年我省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创新模式共41个,其中国家级模式16个,各地自创模式25个,内容涉及艾滋病监测检测、高危人群干预、抗病毒治疗和关怀救助等领域。目前南京市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模式和苏州市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模式已通过国家模式考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六是依法防治性病,完成梅毒控制规划评估。截至2016年9月底,全省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梅毒18377例、淋病5024例。2016年1-9月,全省梅毒报告病例数与2015年同期基本持平,淋病报告数比2015年同期增加13.31%。2016年,重点加强了性病区域监测、病例报告管理和性病检测工作,开展对各设区市的性病工作质量考核,提高了全省性病病例报告和性病疫情管理工作质量。国家性病监测点的所选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性病参比实验室室间质评,并顺利通过了考核。省性病中心实验室高效运行,为提升全省性病实验室能力建设打下基础。开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中期评估,按照评估方案要求,对保障措施与能力建设、防治工作指标完成情况、防治效果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数据收集、整理,逐级开展了县级自评、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等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江苏省梅毒控制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基本实现规划指标和阶段性目标。接受并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梅毒控制规划中期评估的复核工作。


  七是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组织参与防艾工作。积极动员扶持各地社会组织申请国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同时,设立省级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项目,由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作为项目执行机构,支持国家基金未覆盖的防治工作领域和地区,重点支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创新活动。2016年加大对社会组织2015-2016年度项目的技术支持,举办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培训以及能力建设培训班,促进各社会组织不断提升工作能力。经过积极组织申报,2016-2017年度获得30个项目支持。目前,全省有27个社会组织参与国家防艾基金项目,24个组织参与省级项目,分别开展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吸毒人群干预、感染者/病人关怀、青年学生防艾宣传等工作。社会组织和社区小组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参与程度不断深入,在防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