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伉俪坚守25年:为大屠杀遇难者记录南京城哀思

08.12.2018  14:31
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记录下了25年来南京民众对遇难者的哀思。 申冉 摄

  耄耋伉俪25年的坚守: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记录一座城市的哀思

  中新网南京12月7日电 (记者 申冉)“这是1994年12月13日,第一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活动拍下的照片。这是去年国家公祭日拍下的丛葬地悼念照片……”7日,83岁的祁恩芝和90岁的刘健芝翻开厚厚的五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摄影图册,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介绍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夕,这对耄耋老人把25年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活动照片,无偿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江东门纪念馆),希望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在南京留下的绵延哀思。

两位老人还捐赠了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 申冉 摄

  1943年,年仅16岁的刘健芝在老家山东招远参加了八路军,亲历了胶东半岛抗战,抗战胜利后,刘健芝从胶东军区转战华东军区,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祁恩芝则是1951年入伍,曾就读当时的南京工兵学校。1954年1月20日,两人喜结连理,退休后,摄影成了老夫妇俩最大的爱好。

两位老人的镜头下定格了1994年第一次公开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画面。 申冉 摄

  从1994年12月13日,南京江东门纪念馆第一次公开举行遇难同胞祭奠活动起,此后的每年清明节、“八一五”、“九一八”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的相关活动,两位老人都会细心用镜头记录下南京市民悼念遇难者的点点滴滴。

一批珍贵的老照片。 申冉 摄

  “1994年12月13号,是我们第一次拍摄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主题,那天还有电影《南京大屠杀》开机仪式在纪念馆举行,我们全程拍照,记录下了珍贵的一刻。尤其是当时一个女孩用白布擦拭雕塑的镜头,让我一直记在心里。”祁恩芝回忆,从此,25年来,风雨无阻,老夫妻俩总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出现在一个个悼念活动的现场,“有时候12月13日当天不能进纪念馆拍摄,我们就分头去遇难者丛葬地拍摄悼念仪式,希望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瞬间。

两位老人在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整理出最为珍贵的一批捐赠给纪念馆。 申冉 摄

  2000年2月27日,南京举行“声援东史郎座谈会”,刘健芝老人还拍下侵华日军东史郎鞠躬致歉的照片。6年后,东史郎离世,但这一幕却被刘老的镜头定格,“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刘健芝告诉记者。

两位“人老心不老”的摄影家。 申冉 摄

  据江东门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介绍,从去年开始,这对老夫妻就开始整理20余年来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资料,“此次,他们将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2002年至2018年11月拍摄的22286张数码照片和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无偿捐赠给我馆。对我馆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

老人手写的照片目录。 申冉 摄

  刘健芝告诉记者,“虽然年龄已经大了,但只要还能拿动机器,就会继续拍摄下去。我们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后人看到这么多年来南京人对这段历史的哀思和沉痛悼念。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