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常见的骗局 检察官防范指南一二三

26.12.2014  18:17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骗子借此大肆行骗。但不管是什么骗子,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只要触及法律底线,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日常办案经验,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总结了如下几点防骗指南,以飨读者。

  ◆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电信等部门人员,采用技术手段伪造部门电话号码,以当事人查收法院传票、涉嫌洗钱犯罪、电话欠费以及邮寄包裹中含有违禁物品等借口诱骗当事人回电咨询,再以当事人个人信息泄露,银行账户涉嫌违法犯罪或需要配合调查等为由,要求当事人将银行存款转至“安全账户”审查为由实施诈骗。   

  【检察官提示】: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履行公务、需要向公民询问情况时,一定会按照相关法律手续,当面询问并制作相关笔录。目前,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均未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所以,当有人自称是上述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涉嫌某种犯罪,并要求将存款转存到“安全账户”以进行核实、保全资金的,都是诈骗行为,切勿上当。

  ◆利用网络通讯QQ、微信等即时文字、视频聊天工具,通过植入木马或者病毒事先盗取当事人个人信息和视频片段,然而冒充当事人向网络好友借钱的手段诈骗。   

  【检察官提示】:及时安装、升级防杀毒软件,谨慎对待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遇上述好友通过QQ、微信等借钱时要保持冷静,及时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与好友直接核实,不要轻信网络即时视频。

  ◆“我是你领导,你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近日,像这样的“领导”致电,不少市民都曾接到过,有人能一眼拆穿,但也有人不幸被骗。骗子先收集各单位主要领导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办公室电话等相关资料,然后假冒领导,打电话给当事人。“猜猜我是谁”是先期的诈骗,而“冒充领导”则已是升级版本。

  【检察官提示】:在遇到上述诈骗短信或电话后,市民要记住“三不”原则,即不轻信、不透露和不转账。其次,在不知真伪的情况下,切不能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和密码等信息,更不要向陌生人、陌生账号汇款、转账。一旦接到索要钱财的电话,要认真分析,不要马上转账汇款。如果不慎被骗,应立即报警,设法“”住诈骗嫌疑人资金账户。

  ◆通过非法手段事先获取当事人资料,然后通过固定电话、手机或者短信冒充车管所、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以“办理汽车、摩托车、农用车购置税或者教育退费”为名诈骗。   

  【检察官提示】:拒绝退税诱惑,税务部门进行退税时,会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告,不会仅以电话方式通知。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即可认定是诈骗行为。

  ◆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和银行客服短信提醒,以“银行卡扣除年费或在外地巨额消费和透支”等为由诱骗回电咨询,再以当事人银行卡信息泄露需要开设安全账户为名实施诈骗。

  【检察官提示】:直接向银行客服咨询,而不是通过诈骗短信提供的联系电话咨询。凡以种种借口要求通过ATM机操作所谓“远端保全措施”、“开通网上银行”、“与税务机关联网接受退税”、“收退税款”、“修改磁条”等项目的,即可认定是诈骗行为。

  ◆利用博客、论坛、游戏、QQ、邮箱等网络空间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然后以交纳税金、手续费等借口诈骗。 

  【检察官提示】:增强主动防范意识,拒绝不明虚利诱惑,如果对方提出领奖要先交费,那一定就是诈骗了。

  ◆利用短信、电话、网页等发布、提供所谓的内部信息,可以短期暴利的六合彩博彩信息、股票“内幕交易信息”等为诱饵的诈骗。

  【检察官提示】:暴富心理不能有,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不明来源的电话、手机短信或“中大奖”、预测股票、彩票内幕消息、中奖号码等信息的,均为诈骗信息。

  ◆以短信形式向手机用户发送低息免担保贷款信息,然后利用当事人急需流转资金的心理进行诈骗。  

  【检察官提示】:手续齐全责任清,切莫轻信免担保。贷款应到银行信贷等金融部门申请办理,办理时应先审查对方资质。

  ◆采取网络钓鱼手段,发布虚假购物、票务等网页,以低价引诱当事人网上购买,然后利用虚假网络支付平台等手段划转当事人网上银行账户资金进行诈骗。  

  【检察官提示】:正规的购物网站会通过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交付款项,付款有保障。若对方避开网上支付平台,诱使购物者直接转账或汇款到指定账号的,大多为诈骗。

  ◆虚构绑架当事人家人或者以短信冒充黑恶人员敲诈的诈骗。

  【检察官提示】:当接到子女、亲属被绑架、突发疾病、遭遇车祸等电话时,不要慌张,要注意采取直接与子女、亲属联系的方法进行核实,不要贸然向对方汇款,防止上当受骗。

  ◆发送短信以高薪招聘、招工甚至征婚为幌子,要求向指定账户汇入保证金、培训、服装等费用进行诈骗。 

  【检察官提示】:贪利心理不可有,免费午餐不可信。招聘应到正规劳务中介市场,此类短信均为诈骗短信。

  检察官防诈骗贴士: 

  一、不要相信。不要相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要因贪小利而上当。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也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情况。   

  二、打“110”报警。如有疑问,要立即拨打“110”求助咨询,电话中直接转接的电话都是诈骗电话。同时,警方绝对不会通过“110”拨打群众的电话进行办案。

  三、讲给别人听。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人做好宣传,特别是独自在家的中老年、离退休等易受骗群体。碰到此类电话,二话不说先打“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