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观测场那些事——我们的那亩地

15.08.2016  22:15

  标准观测场差不多就一亩地,方方正正,里头的摆设东西一条线,南北能对齐…

  前几年,在百叶箱边,能听到清脆的滴滴答答,那是自记钟的声音,现在听不到了,改变的东西很多,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仍然像自记钟一样,上好发条,抬头看看云,低头看看露…

  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我走进那亩地,刚刚修剪过草坪的上泛着浓浓的草青味,几朵顽强的小野花星星点点,不艳丽,但很醒目,像凡高的《向日葵》一样,割草机过后,仍能向阳怒放。

  我便开始了每个观测员都要经历的过程,学规范、背电码、作报表,过程苛刻但收获满满,一丝一毫都是纪律,一点一滴全是传承。在那个浮躁的岁月,我在观测场里发力耕耘,收获了很多,感悟最深的是认真二字,认识到一切过失都因认真不足,一切成功都因有认真。值班室的墙面写着“宁缺不造,宁错不涂”,师傅告诉我,这是执业底线,也是做人原则,一切都讲事实,这是任何事情的基础。

  气象观测员大概就是这样,纪律、责任、机械,平平淡淡,重复着之前做的事。但在高山、在海岛,气象观测人员却在与天斗、与地搏,我有幸在海岛工作过,才知道什么是惊涛骇浪,那里的观测员在书写传奇。

  三沙市一些岛礁不设政府机构,但却有气象观测站,这就为气象观测赋予了神圣意义。国旗迎着烈烈海风,时时提醒我们,切勿给国家抹黑,所以我们不敢懈怠。因此值班室的墙面我们写的是“荣誉重于生命、事业胜于青春”。

  但是坚守却是个技术活,气候恶劣、高温高湿、物资短缺、交通不便,食物、淡水基本靠补给,常人无法想象,但这不影响年青的气象观测员,我们擅长找乐子,或是赏音听乐、或是辩论学说、或是研究学术、也或是种菜养鸡,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就是孤悬海外也能乐在其中。2009年7月22日得知要发生日食奇景的消息后,大伙兴奋异常,由于未能找到墨镜,最后创造性的找到替代品——蓝色透明玻璃的窗子,顶着烈日看稀罕,虽然在低纬度未能观测到日全食,但也挡不住大伙的热情,强势围观,认真记录。

  南海风云变幻,台风是最恐怖的自然力量,亲身体验过的人无不为其所带来的惊涛骇浪和狂风暴雨所震惊。

  得到台风消息后就要立即提前进行准备,检查备份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以备仪器出现损毁及时更换;从值班室往观测场打桩布绳,因为强风时出去观测可能要扯着绳子才能安全走到观测场;加固观测场仪器,铁丝、麻绳、钢索都用上,不然强风发生时观测场可能会出现被清空的现象,那时这亩地里就颗粒无收了。

  不过自然的力量并不是那么轻易应对的,当台风过境时其它人员都要进入躲避状态时,但观测员仍如常坚守在一线岗位,此时第一手气象数据直接反应了其强弱变化、路径走向。狂风裹挟着海浪,如万马奔腾,彼伏此起,暴雨在强风的配合下,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此时,强风呼呼,暴雨哗哗,信息电报响个不停,即便在室内,交流也基本靠吼,到了观测时,就会看到三个光膀黑皮的观测员用一端绑在窗口的麻绳从腰间系牢,我们戏称为“穿蚂蚱”,再吼一声“注意复读”,然后抱团扯着原先布设往观测场的麻绳一个顶住一个往前慢慢的挪动,强雨就像小石子一样砸在身上疼痛,但也不能穿衣服,因为这只会增加行动阻力。观测的时候,一人读数,一人撑扶住读数的人,一个撑扶着仪器,虽然当场根本听不见,但还会再吼一声“复读”,读完往回走,一人抱着换下的储水瓶,另外两人再抱住他,再扯着腰间的麻绳,沿着之前布设的绳桩,缓缓的往回走,怀里的储水瓶,里面只不过是一些雨水,但我们却视其为掌上之珍,小心翼翼,唯恐有失,因为这普通的雨水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回到值班室,量降水、订正数据、编发天气报告、汇报情况,再回回神,压压惊,下个观测点也就近了。

  记得有次台风过境风仪最后读取的数据是44米每秒的风,14级,之后便没有数据,原来是整个观测场里风杆、百叶箱都已经被强风卷入海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停止,立即启用便携备份仪器,重回观测场,按规范观测,不缺一份报,不漏一个数据,为行业责任、为国家荣誉而战。

  台风过后,宝蓝色的天空一碧如洗,藏青色海洋的波光粼粼,海洋重回宁静美丽,但整个小岛却满目疮痍,树木倒伏,建筑损毁。观测场重建时,在清理的枯枝烂叶中发现墙角种下的瓜苗居然有一颗还活着,一个小瓜由于被泥沙掩埋得以幸存,顽强令人动容,这给了我们希望。

  待到西瓜成熟时,我们就快要换班了,对着过往发生的一切,有激烈的学说辩论,也有观测员固有的学术分歧,还有不同兴趣爱好,但更多的是坚定团结的“穿蚂蚱”和时时相互提醒“注意复读”,共同进步,共同达标,爱国爱岛,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