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停不下来”的科技创新

12.10.2015  16:57

  自今年7月以来的2个月时间里,常州市武进区紧紧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加快科技对接成果转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开展了科技创新推进月活动。据悉,举办该项活动已是第四个年头了。
  54个项目汇聚创新合力
  今年1至6月,武进区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71项、市级项目195项;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组织科技对接活动11场,新增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9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17.2件。
  然而,这样的成绩对于武进区科技局局长吴乐平来说,还有再提升的空间。“我们还要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打造武进创新发展新模式,努力实现新常态下武进科技工作的新跨越。”为此,武进区正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刚刚过去的科技创新推进月无疑成了最耀眼的实践月。包括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产学研对接、科技论坛、人才对接引进、创新大赛、项目开竣工等在内的54个项目,前后共引进成果及签订合作协议80多项、重大项目开竣工13项,培训近1000人。“一系列创新活动将为高新区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速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二次创业’增添强劲动力。”武进区委副书记、武进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凌光耀说。
  专业平台打造可靠保障
  打造可靠的平台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引擎。常州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中以常州创新园……区内的平台建设从未停下过脚步。仅今年上半年,武进区就共申报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提升等省级平台类计划67项、市级平台类计划87项,认定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电子、智能装备产业,推动了新誉、今创、恒力油缸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高等级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而此次科技创新月活动期间,亦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在高新区启用或揭牌。
  保护知识产权是优质创新环境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武进国家高新区80%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都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2014年,武进高新区申请专利51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01件、专利授权1795件,分别是2011年的2.2倍、1.8倍和1.9倍,有效发明专利671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突出了知识产权对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全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8月20日,武进国家高新区也迎来了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授牌仪式,这也意味着未来高新区吸引“高智”又添了一枚重磅法宝。
  “互联网+”再续前行动力
  高新区作为武进全区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如何在未来保持强势并立于不败之地?此次科技创新月,武进唱起了“互联网+”的时尚旋律。“用地少、附加值高、无污染,符合高端产业的一切标准,更与武进目前的产业紧密结合。”在凌光耀看来,“互联网+”是新时期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将加速全区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武进正从了解到感悟,再从感悟进行探索”,凌光耀说。
  对于常州天安数码城“互联网+”创业园来说,最近发生的大事莫过于22家互联网企业集中入驻。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该市首个“互联网+”创业园,园区以“服务常州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慧聪网、亚马逊、敦煌网等5大电商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帮助入园企业直接与电商对接。同时,创业园还主动引进了专业的第三方电商运营服务商品牌———梦工场,为园区企业进行专业的电商运营服务指导和培训。“未来将通过专业电商团队以及园区十大服务平台,帮助入驻企业迎接新常态挑战,成为常州‘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和全市最大的网商创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背景下,武进国家高新区根据园区实际,围绕“统一筹划、多点开花、资源共享”新思路,鼓励现有创业平台建设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客空间”,为创新型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区内已分别建成青武•创客空间、工业设计园、信息产业园及常州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四个“创客空间”。在科技创新月中,四个平台得以授牌,并有8个青武•创客空间新入驻的创业项目集中签约。

来源:常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