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捞太湖蓝藻19.02万吨

19.10.2016  23:36

  为期半年的太湖应急度夏工作将于本月底结束。今年,常州市持续加大蓝藻处理力度。自4月份以来,到10月16日共打捞蓝藻19.02万吨,比去年的打捞总量增加33%,打捞量为历年来最多。

  10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雪堰镇莘村的武进区藻水分离站。这个藻水分离站就在太湖岸边。湖水浩荡,一望无边。水里,已经几乎不见蓝藻。而在此前的夏季,每天打捞船靠岸后,藻浆和富藻水要通过泵抽进管道,被送到3米多高的储藻池中;然后,再进入藻水分离池,经过絮凝气浮工艺,聚集成藻泥。水被分离出来,净化后回排太湖,而藻泥则在离心脱水后,送往武进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进行资源化利用。这两家单位是相互配套的。记者此前在武进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看到,这里采用国内领先的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技术,通过添加功能菌、堆肥、二次发酵等工序,把离心脱水后的藻泥制成生物有机肥。据了解,这种肥料腐熟完全、肥效高,安全性也好,当地村民用蓝藻肥料施肥种菜,蓝藻通过无害化处理,废弃资源得以再利用。由此,太湖蓝藻在常州市实现了变废为宝。

  据了解,该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藻浆已达1000吨,而对蓝藻的资源化利用率则达到了100%。另外,藻水分离站还配有1台车载式藻水分离站,在高温天气持续、太湖蓝藻量大时,直接开赴湖边作业,现场打捞并处理蓝藻。

    (唐文竹  陈暐  周健)

 

 

 

  蓝藻运到处理站开始进行藻水分离,当表层蓝藻聚集太厚,就要通过人工把蓝藻刮下来。藻水分离后,蓝藻中的水含量已大幅减少,通过沟渠,藻渣进入脱水车间产出藻泥。

 

 

  藻泥和秸秆、苜蓿渣等辅料混合晾晒,待其变干后加入菌种,用铲车运送进行堆肥发酵。

 

 

 

  当地村民用蓝藻肥料施肥种菜,蓝藻通过无害化处理,废弃资源得以再利用。

 

 

 

  近期,随着天气转冷,蓝藻逐渐消退,巡查还要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