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打一手产学研“特色牌”反哺学科建设

15.12.2016  02:40

  2009年以来,以纺织起家的龙腾公司,开始转战“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实践产业转型。公司俞国兴总经理联手常州大学陶国良教授,以及来自常大的5个科研团队一同进行项目早期研发和中试,自主研发了“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成熟的太阳能光热设备,并获得8件发明专利授权,3件发明专利公开,1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光热技术的封锁和垄断。

  “在学校‘有效科研’的思路引领下,我有80%的科研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而非片面追求科研GDP。”由常州大学宋国强教授领衔研发的新型肟酯系列高感光度引发剂及清洁生产技术,则打破了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独家垄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其中4件已经授权,PCT专利3件,其中2件专利已经进入日本、韩国、欧洲国家。

  在常州大学校长陈群眼里,做好产学研,反过来又可以转化为学科和科研优势。学校80%以上的课题来自企业,90%的科研经费来自产业,形成了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015年,常州大学以授权发明专利411件居全国高校第34位、江苏高校第7位,进入全国高校排名50强。在最新公布的2016ESI世界学科排名,常州大学居第95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常州大学起步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州大学就依托自身在石化领域的特色优势,进行相关研究,寻找市场主体合作。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陶国良坦言,由于常州大学是地方性院校,科学研究必须与行业和区域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以市场定位科研方向和课题,帮企业突破难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品牌效应。

  让科研“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是常州大学形成的传统。常大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学校每年还拿出200万元资助教师外出学习。

  与地方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实行公司化运作,是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一大体制创新。常州大学已与江苏淮安、常熟、大丰、赣榆、溧阳、海安、镇江和新疆克拉玛依设立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除此,常州大学在校内特设了产学研合作处,为产学研合作做“红娘”。目前,常州大学已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0个,产学研基地295个,校企联盟369个,形成覆盖面广的产学研合作网络。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介绍,“‘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建设好常州大学科技园,积极推进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常州大学的科技、人才等综合资源优势,推进常州的转型升级和“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12/08/content_35681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