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空气质量:10个问题的解释

20.01.2016  17:02

  对常州外国语学校空气质量———

  10个问题的解释

  中国江苏网1月20日讯 本月16日,本报就新北区全力应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北侧地块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带来影响作了解释性报道,得到广泛理解。

  针对学生家长具体关注的10个问题,本报记者昨天作了进一步了解,现整理如下。

   一问:常州外国语学校所在位置及其周边是什么地块?

  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所在地原为太平洋电力机械厂及两个自然村,并非化工地块。

  新校区北侧的常隆地块包括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宁宁味精厂和部分自然村及农田,总面积约26.2公顷。该地块上的企业已在2010年前后搬迁。

   二问: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

  获悉常州外国语学校部分家长反映空气异味问题后,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整改措施迅速展开。

  一是进行现场处理。在对施工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全面停工的同时,紧急召集相关专家进行会商论证,采取了对现场所有基坑、集水池覆盖双层材料,对土方堆场覆盖3层材料,加强沿途运输车辆管理,排查取缔可能造成异味扩散的化工废料运输车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异味的产生和扩散。

  二是强化环境监测。1月6日,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对常外周边6个点位进行监测。目前,环境监测应急车实施驻点监测,并采用便携式监测仪器不间断监测,监测结果每天通过环保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1月6日至今,与土壤修复相关的关键空气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处于正常水平。

  三是严格论证后续方案。针对目前土壤修复施工现场,新北区于1月12日聘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进行应急处置方案论证。1月14日又聘请专家对该地块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全面评审。

  四是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做好与家长代表的沟通,并向来电咨询的群众做好解释工作。1月6日,市、区教育、环保等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以及校方,共同与学生家长代表进行通报协商。1月7日、10日、12日分别将市、区两级政府开展工作情况及明确的意见,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作了公布。1月16日,新北区政府向全体家长发出了《告家长书》,就家长关心的问题作了公开承诺和耐心解释。

   三问:修复地块用途将作何改变?

  记者从新北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常宇、华达、宁宁地块原计划作为商业地块开发利用,目前区政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已及时调整上述地块及常隆化工地块的用途,修复后作为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并且优化了该地块的生态修复方案。

   四问:土壤修复是怎么操作的?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徐圃青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对常隆地块开展场地环境调查,结合地块使用功能编制修复方案,从2014年3月份开始启动修复工程。挖出的土壤,运出去后按有关规定进行焚烧处置。

  根据该地块新的用途调整方案,进入覆土阶段后,施工方将严格按照抽水、底部平整、隔离防渗、覆土操作等规范进行。

   五问:修复工期如何安排?

  春节前完成堆场清运和覆土工作,春节后以绿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