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中小企业面临重大考验 如何破"三多"难关?

13.04.2015  12:29
            中小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是解决百姓就业的主力军。而常州市当前中小企业却呈现注销户多、非正常户多和无销售记录户多的“三多”现象,正面临生存危机的重大考验。             据常州地方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介绍,税务征管系统资料反映2014年全市共有76800户中小企业,其中有3267户老板逃走,有3583户处于半停工、半歇业状态,累计注销企业3469户,这三种状况的企业占比达13.44%。另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虽未注册或停业,但也是在“硬撑”。这一现象在餐饮业、商贸业、加工业较为突出。而且,我市1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活”时间不足3年。             常州地方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有关税务人员分析,是五大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出现“三多”现象。             企业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如原常州市元顺浆纱有限公司污水排放超标及环保检测难以过关,同时在人才引进和设备更新等方面凭自身实力力不从心,因此只能选择注销。这些由小作坊、家族工厂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多数从事制造、加工等低端行业,靠赚取廉价劳动力支撑,几乎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因此,企业在优胜劣汰中自行关门几成定局。             融资困难导致资金紧张甚至断链。原常州市苏南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由于金属材料价格波动频繁,在高位时企业库存过量,后因价格一路下滑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从而造成运作困难,亏损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表示,对频繁调整的宏观政策难以把握,因此失去继续发展的信心,最后选择停止经营。           创新能力不强制约发展。多数中小企业都依附于大型企业,如原常州海越仪器有限公司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在技术和产品发展方面都是被动适应,配套企业连年亏损后,该企业也因没有业务而“关门”。           负担持续加重生存艰难。原常州佳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金根介绍,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仅这一块就缩减企业利润2~5%。再加原材料价格和物流成本大幅上扬,如要维持同样的生产经营规模所需流动资金就必然增多,而且早先接下的订单,做了亏损,不做又失去客户,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停业、转产和注销。
          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管理者也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往往造成企业内劳资关系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使得管理风险加大,严重影响经营绩效。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促进银企合作,共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并帮助中小企业及时享受到相关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也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如建立中小企业与新兴产业、新能源企业之间的对接关系,鼓励企业向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发展。在税收征管方面,应简化合并涉税审批环节,推进审批权限向基层、向服务窗口转移,缩减审批办结时间,并切实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常州市各有关部门相当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门配合政府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常州高新区则于今年3月份在全市率先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三证合一”工作,极大方便了新企业的注册;常高新集团还专门成立常州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 
          众志成城,相信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在各方帮助和自身努力下,最终能走出困境,并更上一层楼。同时,“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一些中小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也有新企业诞生,2014年我市就新增中小企业728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