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约八成小麦秸秆直接机械还田

12.06.2015  12:13
        “隆隆隆……”近日,在高淳区桠溪镇跃进村种粮大户张火根的麦田里,两台大型旋耕机正在进行深耕作业,将麦茬和粉碎在田的秸秆旋耕埋于20厘米深的土壤之下。站在田头,桠溪镇副镇长刘海荣说:“桠溪6万亩小麦夏收全部完成,麦秸秆100%还田,没有一个着火点!
        和桠溪镇一样,还田是今年夏收处理秸秆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到昨天下午,全市的夏收已接近尾声,只剩下北片两万多亩小麦未收割。因为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上下了大功夫,今年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一处火点,小麦秸秆约有80%都直接机械还田。
        严管严控,24小时盯守田间。最近几年,一到收割季节,秸秆禁烧就成了有关部门和基层政府的一件大事和难事。上月中旬,南京召开夏收秸秆禁烧部署动员大会,要求加强管控。如果出现全省第一把火,所在街道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如果过火面积很大,区政府分管领导要在大会上做检讨。
        位于南京最南端的高淳区,夏收比其他涉农区早了10多天。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因为启动得早,压力特别大,区、街、村都成立了巡查组。
        6月1日,记者和巡查组一起来到高淳区桠溪镇,在田间地头,看到各种禁烧标语、戴着红袖章的人员正在巡逻。桠溪镇有6万亩小麦,是高淳区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镇。“全镇所有区域,24小时都有人值守,做到全时段、全覆盖、无死角,形成对焚烧秸秆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从5月下旬开始,这样的禁烧工作节奏遍布南京每个乡村。
        从哪来到哪去,60多万亩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秸秆禁烧关键是为秸秆找到好的出路。”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除了严管,南京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引导农民将秸秆还田。这几年,小麦秸秆还田的比例不断提高,已成为处理秸秆最主要的方式。
        种粮大户张火根今年种了400亩小麦,夏收大约产生20多万斤秸秆。在田头,他指着地里被粉碎的秸秆告诉记者,前不久,几台收割机来他田里收小麦,这种收割机都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和抛撒功能,麦秆同一时间被粉碎后均匀地撒在田里。
        粉碎抛撒是还田的第一步,张火根最近几天正忙着用旋耕机把麦茬和粉碎在田的秸秆旋耕进土壤之下,然后再放水灌溉,接着就可以插秧了。“这几年,我都是选择秸秆还田,这样既省事,又对土壤有好处。”张火根说,和他一样,村子里其他农民也都选择了秸秆还田,每亩还能拿到政府40元奖励或免费耕翻农田。
        据悉,今年全市70多万亩小麦,有60多万亩的秸秆都是机械还田,还田率约80%。
        秸秆粉碎还田,改良土壤效果好。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带来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市耕地保护站技术人员马宏卫告诉记者,秸秆粉碎后,旋耕机紧跟而上,将粉碎的麦茬和秸秆揉进土壤。大概一两个月时间,秸秆就会腐熟分解,其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留在土壤中,土地就肥沃;秸秆直接还田时,能促进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具有一定的保氮作用。
        另外,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好,抗旱抗涝的能力就高。“土地肥沃了,产量就高,还能保护环境,农民又有补贴,一举多得。
作者:许琴 杨玥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