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把科研成果示范到大田里

02.05.2017  11:04
        鸭养在稻田里,猪睡在发酵床上,鸡吃大叶女贞的果实……在扬州市伊绿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博士辞职回乡创业
        伊绿鲜公司坐落于邵伯镇江淮公路东、灌溉自流总渠北边,是一家集生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农业技术开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型企业。走进庄园式的项目区,牧草、樱花、绿肥,每个区错落有致。东边四栋覆盖黑色“保温被”的大棚排成一排,很有气势。
        “我们项目区一共1000多亩,分成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农业示范区、产业化农业示范区等几大块。”该公司总经理于洋全然不顾裤角和鞋上沾满泥水,带着访客在园子里兜风。
        33岁的于洋,是扬州大学博士毕业生。2012年8月,在省农科院招聘考试中,于洋以总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就职兽医研究所,主要从事猪健康养殖的系统性研究。
        “读了博士,进了省农科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属功成名就,你怎么会辞职回乡创业?”外人很不理解。
        “当时也有犹豫,但是思前想后,还是想拼闯一下,趁着年轻想多做点事。”2014年11月,于洋辞去省农科院工作,回到老家邵伯,开始创业征程。他与其他5名博士本着“生态、绿色、健康”的理念,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命名为“E-FRESH”,即“伊绿鲜”。
        短短一年多时间,于洋创业的梦想便在家乡的田野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不仅是邵伯镇的“创业之星”,也成为扬州“绿扬金凤”创业领军人才,获得100万元创业奖金。今年,在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于洋又摘得二等奖。
        推行生态种养模式
        “我们6个股东都是博士,比如我的专业是畜牧,还有环境、植保等,所以在种养中遇到什么问题,一般都不成问题。”清一色的博士组成的“老板团”,让于洋有了创业底心。而于洋的爱人、姑父、姑妈、叔叔,也都是农学博士,亲友团的倾力相助,更增添了于洋的创业信心。
        “伊绿鲜目前正在做两大块产业,一是发酵床生态养猪,另一个是苕、稻、鸭生态种养结合。”于洋介绍,传统养猪会产生大量的粪便污水和恶臭气味,污染环境。“我们研究的新型养殖技术,是先铺一层40公分秸秆,再铺一层30公分发酵床,最后在‘床位’上养猪。”通过发酵床技术养猪,猪不易生病,基本不用防疫。
        “猪的粪便被秸秆吸附固化变成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料,可以卖到700-1000元一吨。而秸秆是现成的,除了人工,没有其他成本投入。”记者走进大棚里的猪舍,里面像空调房一样温暖,而且没有一丝臭味。“我们这种猪叫巴马香猪,别看它们个儿不大,引进时两万元一头,肉的口感、品质非常好。
        “你们的稻怎么还没收割?”看到大片的稻还长在田里,记者很好奇。“前两天下雪,稻一根也没倒。稻收后,我们不种麦而种苕,这是一种绿肥,可以增加土地肥力。”于洋说,鸭养在稻田里,就是“田保姆”,可以吃掉一些虫害,可以帮稻根“按摩”,促进分蘖,鸭粪还可以当作肥料,一举多得。
        “你看到的四栋大棚,两栋养猪,一栋养羊,一栋养鱼。马上还要开工建设饲料工厂、烘干机房、母猪分娩房、办公用房,一大堆事要做,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多年风吹日晒,于洋俨然成了庄稼汉。
        把科技成果打包转化
        “我的创业有平台优势、团队优势,把自己所学的带出实验室,示范到大田里,让大家都看到用到,这一直是我想做的,也是我的创业初衷。”于洋介绍,他想把农业科研成果打包、转化,然后集中展示出来,将种养生产过程进行有机链接,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目前,公司养猪是与省农科院合作,养羊是华中农大扶持,稻鸭共作是扬大技术。”于洋说,依托研发团队的专业优势,他们在发酵床养殖技术、农业废弃物(秸秆、粪便)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并获得相关技术专利授权8项、标准2项。
作者:郜粉定 扈乔生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