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市民观察团“十年” 提出建议意见5万条

29.04.2015  12:34

市民观察团检查节日市场(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网4月29日讯 10年前的今天,一支由50名市民代表组成的扬州市民观察团正式成立。10年后,102名观察团成员共同迎来了他们的“生日”。

  他们中,有70岁的老者,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用笔记录历史,相机定格变化,脚步丈量城市,找问题、想办法、带好头,树榜样……市民观察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扬城的老百姓管市民观察团叫反映群众呼声的‘布衣钦差’,我们很高兴,这是肯定,也是鞭策。”

  1

  城市文明“啄木鸟”

  10年,提出建议意见5万多条

  【故事】

  “背街小巷的垃圾没人管,怎么办?”

  “出租车上下班时间拒载,老百姓出行难,怎么办?”

  “老百姓给政府‘找茬’、帮老百姓纠错,南京有市民观察团,上海也有类似的组织,咱扬州呢?”

  2005年4月29日,一群热心公益事业、非常愿意投身城市基层建设的市民聚到了一起,市民观察团成立了。一群城市文明“啄木鸟”从市民中诞生了。

  2007年,群众强烈反映小秦淮河处有卫生死角,脏乱差太影响市容,市民观察团接到群众的反映,写下了简报《小秦淮河,谁来拯救你?》递送市政府。一次一次地督促有关部门,最终解决了问题,环境得到了整治。观察员们告诉记者,“当时,隔几天就去看一看,不见有关部门行动,就一遍遍督促,保证了环境卫生,市民拍手称赞。”说起这件事,老观察员们都很有成就感。

  “半数以上的观察员每天都超过8小时的工作,几乎大家每天都要绕上半个扬州城。”观察员们说,这个“工作”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有市民还当街拦下过市民观察团成员,反映问题。”有了市民的信任,观察员们的干劲更高了。

  2

  政府与市民“沟通桥”

  10年,递送政府100多期简报

  【故事】

  2009年春节后的第一天,市民观察团照惯例到市区各个部委办局门口“抓迟到”。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以口播的形式,报道了扬州市民观察团在政府机关‘抓’迟到的新闻,正面报道,并引发了100家网站转载,还有境外的网站媒体转载,后来还有《今日说法》的记者专门到扬州来采访这件事。”观察员说,当时他们内心很忐忑,觉得抓住了“迟到的”,像是给扬州脸上抹了黑。“但咱政府呵护了市民观察团,正是这件事,让这只‘啄木鸟’又变成了市民和政府之间的纽带桥梁,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布衣钦差’。”

  “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每月确立一个重点,如春节前后,重点观察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市容卫生和文明经商情况;清明前后,重点观察文明祭奠和公车私用情况……”他们还参加多个部门的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明查暗访。10年来,市民观察团的100多期简报、500多份调研报告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进行了批示,有的建议还进入了市委、市政府决策,从而架起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

  3

  扬州市民“好榜样”

  10年,涌现出扬州好人20名

  【故事】

  本月初,扬城晴暖宜人,由10多辆出租车组成的长队,穿行在新万福路上、瘦西湖隧道内和宋夹城周边。坐在车内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兴奋地观看着窗外,露出了一张张笑脸……这是市民观察团观察员赵佑龙和“爱心车队”的哥的姐,放弃营运,带着湾头福利院的30多名孤寡老人及残疾人外出踏青,瞧瞧扬城的新面貌。94岁的华宝青老人开心地像个孩子:“真是一年一个变化!谢谢他们带我们来看看。”

  其实这只是市民观察团“好人好事”中的一件。观察员杨小强,坚持献血22600多毫升,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观察员仲桂林不仅被评为“扬州好人”,还荣获了2009年度“中国优秀志愿者”称号;观察员马娅多次赴贫困地区和汶川灾区支教,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民观察团成员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很多是扬州有一定影响力的道德模范和文明标兵。

  团长王麟来告诉记者:“身为市民观察团成员,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好榜样’,为全市人民带头示范,是我们对成员们的第一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