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市民微信“朋友圈”里叫卖自制食品

26.11.2014  12:26

 

新鲜健康的上好原材料,每一道工序都是亲手完成。手工特浓牛奶牛轧糖:花生口味25元/份,碧根果口味45元/份,手工小熊抱杏仁饼干:25元/份(180克),接受预订。”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微信圈里看到不少类似的信息。这些小点心大多出自心灵手巧的年轻女性之手,她们声称亲自采购原料,不添加防腐剂,再加上“私人定制”“限量供应”等噱头,引得吃货们纷纷下单。

 

个性餐饮在微信中崛起

 

几年前,正是风靡一时的微博开创了餐饮界的新时代。很多人正是通过铺天盖地的微博,知道了一些新开张的个性餐厅;或是认识了之前默默无闻在路边生存的暗黑料理,以至于路边摊的主人瞬间成了微博名人;甚至,原本只在厨房里倒腾蛋糕的家庭主妇,也在微博上将她的蛋糕卖进了千家万户。

 

如今,微博的喧嚣渐渐淡去,微信接管了它几乎所有的功能。在这个小个性餐饮崛起的年代,微信表现出比微博更强大的威力。

 

一名80后白领徐女士的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这家那家的DIY食品信息,有卖甜品的,有卖零食的,有卖蛋糕的,甚至连卤菜和煲汤都有。在一家企业工作的袁女士现在就兼职在微信朋友圈里自制食品出售,从鸡爪、牛肉到草莓甜心、抹茶蜜豆,甚至是燕窝炖汤、巧克力等,都是她自己采购原材料,自己亲手制作,每天品种不同,每天分量也不一,一般都为熟悉的朋友预订。

 

微信成了比较方便的沟通平台,既可以发布图片,也可以即时接受预订和订制。”袁女士说。如今,很多通过微信朋友圈出售自制食品的年轻市民都是通过微信和客户沟通预订食品,并且直接与客户沟通种种细节,比如蛋糕的尺寸、水果的搭配、形状、送达地点和时间等,比微博时代更加方便。

 

现在通过微信朋友圈卖手工自制食品的越来越多,连我自己的朋友圈里都有很多人每天在用图片刷屏。只要会点手艺,有一部手机就能做这门生意,起步的门槛实在太低了。”袁女士说。

 

卖家:更多的是成就感

 

孙女士是家住阳光国际花园的一名家庭主妇,一年多前,她迷上了烘焙。“买的西点添加剂太多了,不放心。”她说,起初就按着网上流行的配方,边制作边摸索。大约半年前,她的手艺突飞猛进,不光芝士蛋糕、戚风蛋糕信手拈来,蝴蝶酥、蛋挞等也不在话下。“每次我在朋友圈晒成果,总能得到大伙的称赞,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孙女士说,她是全职太太,空闲时间较多,烘焙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起初,她只是做给家人吃,送给朋友品尝,最近才开始在朋友圈、微博、QQ群里出售。

 

记者发现,很多市民在朋友圈里出售的各式食品价格并不便宜,一个6英寸的芝士蛋糕70元,而一般市场上只要四五十元。不过,一位卖家表示,她并不赚钱。随后,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奶酪、奶油都是在网上买的进口的。光这两样成本就要30块钱了,还要算上其他辅料和耗材,关键是,烘焙非常费人工,从准备到出炉,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她说,自己每天做的西点,除去自己吃的,能出售的最多两个。顾客大多是朋友、邻居,反响非常好。

 

很多卖家都和我类似,是从兴趣发展而来的,其实赚不了什么钱,更别提养家糊口了。”孙女士说。如今喜欢自己动手制作食品的市民越来越多。家住城区东环的沈女士最近也迷上了DIY蛋糕,光是购买制作设施就花了近千元,最近已经花费了三四千元在自己尝试,她觉得自己的手艺越来越好,“如果认可度高,不排除在微信上接受预订的可能,至少可以把成本收回嘛。”她说。

 

买家:看起来很新鲜健康

 

新鲜”“手工”“不添任何添加剂”成为微信朋友圈里自制食品主推的关键词。记者看到,不少卖家不仅仅晒出自己的成品,而且把自己的制作过程一并贴出,令买家更直观地看到。这也是不少买家看重的原因。

 

市民小秦是地道的吃货,最近,她常常在朋友圈里刷到“私人烘焙”的信息,也下过几回单。“味道、卖相谈不上惊艳,但这些都不影响我的兴致。”她说,自己更看中私人烘焙的“零添加”。

 

不过,也有市民会遇到不愉快的购买经历。一位刘宁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通过微信购买了一个蛋卷,吃的时候觉得里面的草莓并不新鲜,奶油味道也有点怪怪的。她只好扔进了垃圾桶。“是朋友转的信息,我并不认识卖家。”刘女士说,她推测,卖家是朋友的朋友,碍于面子,金额又不是很大,也就作罢了。回想起来,原料好、制作工艺也好,都是卖家自己说的,并不清楚是否属实,以后还真得多留一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