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头上“长草”不时髦了 现在流行“长菜”

15.10.2015  18:47

  从今年8月初渐渐热起来的“头上长草”,一时间席卷大江南北,坐拥男女老少各类粉丝。记者发现,最近这股热浪稍有回落,但是市民头上顶着的“”却没有停止进化:鸡翅、蘑菇、红豆冰沙、小笼包……俨然一桌满汉全席,也有昆虫控顶着“螳螂、蚂蚱”故意吓朋友一跳。“长草卖萌”文化究竟怎样火起来的?

  南京的卖萌草遍布大街小巷

  “卖萌草”在南京多火?曾火到什么程度?记者在夫子庙的不少商铺都“捕捉”到了这种“卖萌草”。一朵轻质的仿真花草,黏在一个黑色的铁质小夹子上,往头发上轻轻一夹,不管男女老少立刻”萌萌哒”。夫子庙商铺一位店主刘先生告诉记者,小草在长假期间卖疯了,10元3个,一家三口都别上同款的,叫“亲子草”,一天能卖出近千元的“小草”。

  在新街口莱迪商场,一家名为开心工坊玩具店店主告诉记者,店里仅剩的一些货也被周围其他店铺买走了。“有的直接拿去做店铺装饰了,有的被当成购物赠品,还能吸引不少顾客。” 在珠江路沿线的不少报刊亭,柜台上也放了满满一盒“卖萌草”,老板透露,还真有岁数较大的买报的老主顾来买。“买的不少,有给孩子的,也有付完钱当场就自己戴头上的。”记者还发现,前不久南京不少网友的“朋友圈”还被一位“卖草”的老奶奶刷过屏,因为夹子质量欠佳,老奶奶从一堆草里挑出“完好的草”的照片让南京很多网友心头一热。

  “小草”进化成“满汉全席

  市民余小姐告诉晨报记者,起先她是在手机朋友圈里看到各路好友“头上长草”的萌照,背景都是各大旅游景区,特别是乌压压的游客“大合照中”。还有朋友直接给照片起名“万众一心头上戴点绿。”余小姐说,经过朋友圈的各种发酵,大伙开始关注起这个不起眼却很特别的“小草”。

  “一开始就是简单的两瓣发芽的小豆芽菜,后来花样多到停不下来,开始在草上加了小浆果,各种鲜花,到“后来的毛绒绒的卡通小毛鸡。”余小姐表示,此后“小草”的”简单画风”一去不返,更多的“头上吃货系列”层出不穷:啃了一口的雪糕模型、看上去香喷喷的烤鸡翅、再到做得特别逼真的小碗虾仁盖浇饭、红豆冰沙……“感觉不戴上一桌子满汉全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余小姐说。

  此外,记者还在不少网店里发现更多“奇葩款式”,包括昆虫、仿真工具箱、螃蟹鱼虾等等“搞笑式卖萌草”。

  “头上长草”与传统文化

  头上“长草”是最潮的现代产物?记者发现,除了归结为“萌文化”,头上长草在不少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也“沾点边”。比如结草报恩: 《左传》中记载,结草起源于春秋,在秦晋交战时,晋国一老人为报魏颗救女之恩,用草结成的绳子绊倒秦国大将杜回,使晋军大获全胜。因此,结草最早的含义为报恩。后来有人卖身葬父,头上佩戴小草也是“报恩”含义的演化。中药鹿衔草的传说中也有报恩和关爱之意。

  而满大街的南京潘西头上戴着“卖萌草”,推到古代也是有渊源的,比如“待字闺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少女,很早就开始佩戴一种叫做“”的发簪,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表示自己到了待嫁的年龄。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少女到了婚嫁的年龄就会梳起高高的发髻,并且在发髻上插一个簪,或为银质,或为木质,或为雉羽,到了部族的聚会,心仪的男子就会拔下发簪作为信物,视为“爱情信物”。

  “卖萌文化”的内涵是“期待收获微笑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头上长草的“卖萌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每个人在工作场合都有一个职业角色,比如教师、公务员、推销员、老板等等,但是当人们走在大街上,自己立马会从之前的职场社会角色跳出来,变身为一个简单的社会人。同时,在职场、家庭中被加注的各种生存压力都需要释放,在没有社会身份的识别,又想吸引极大的关注度的时候,给自己戴上一株标新立异的“卖萌草”,既能获得一种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能释放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收获陌生人投来的会心微笑时。

  但张纯也表示,“卖萌草”的火热劲头之所以会消退,可能是人们意识到通过“卖萌草”来完全释放压力显然不是“终极大法”,如果有关部门能注意到这种“卖萌”解压现象,通过引导、开展类似于国外流行的“微笑行动”,让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建立信任,或许会帮助不少市民进一步打开心扉,把“微笑”和“卖萌”变成一种常态。记者 周晶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