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站拉网排查出38名流浪人员助其“回家”

25.03.2017  15:45

近日,市救助管理站为期四个月的“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正式收官,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天对桥梁、涵洞、车站、市场、街道拉网式排查,共资助农民工、困难人群26人,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患者12人,累计救助38人次。

 

寒冬送温暖 让流浪者不挨饿受冻

 

冬季时天气寒冷,流浪人员过得怎么样,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吗?晚上又住在哪里?这些成了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牵挂。市救助站根据紧急救助预案,加大街面巡逻救助,每天巡逻城区车站、广场、废弃房屋和桥梁涵洞、城乡接合部等主要露宿区域三次,确保街头救助对象安全过冬。

 

1月19日晚,天寒地冻,市救助站工作人员7点多就开始上路巡查,到汽车站、上海城、人民桥、中洲桥、阳光大桥等地一一巡查,排查露宿街头的农民工、流浪乞讨人员。当来到骥江路步行街广场时,救助站负责人陶剑发现一名男子蜷缩在花坛边,正独自饮酒。陶剑上前询问后得知,该男子姓卫,来自云南沧源县勐来乡,他原本在我市一家企业打工,工作一个月后,他所在的包工队负责人突然不见踪影,没有领到工资的他无钱购买车票回家,已经流落街头两天了。由于天气寒冷,他只能用身边的零钱购买了一小瓶酒,喝酒取暖。“外面冷,到救助站避避寒吧,去洗个澡,换身衣服,想回家还能买车票送你回家。”在陶剑的劝说下,卫某接受救助。一走进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给卫某端来热水热饭,给他提供一套新衣换洗,并安排他在救助站住下。第二天,工作人员安排专车,将卫某送至苏州汽车站,并留下了给他购买车票的钱。

 

春节守街头,让流浪人员回家过年

 

1月11日,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民警将一名老人送至了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看到老人衣服破烂不堪,神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立即为他换上新棉衣棉裤。在与老人耐心沟通后,工作人员了解到他是湖北省武汉市人。根据老人的姓名,民警通过公安内网平台查出了老人的家庭住址。原来老人已经65岁,患有老年痴呆症,两年前就已经走失,此后就一直在外流浪,靠乞讨和拾破烂为生。在与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老人购买了前往南京的车票,让老人从南京市救助站中转回家过年。

 

春节前夕,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巡逻,在流浪汉经常藏身或“居住”的桥洞、屋檐或破旧房屋内寻找流浪者,帮助他们早日踏上回家过年的行程。除夕当天,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从环城路开始沿路巡查,排查街面是否还有露宿街头的农民工、流浪乞讨人员。当天中午12:30,在西环附近的环城路边,工作人员发现一名年轻男子低着头坐在路边,他立即上前询问情况。男子姓敖,今年21岁,来自安徽蚌埠。10多天前,他来到靖江寻找工作,在一处蔬菜大棚基地帮忙看守大棚。基地放假后,他揣着两三百元的现金,流落街头。在征求了小敖的意见后,救助站帮他购买了一张前往南京的车票。当天15:00,小敖登上了前往南京的班车,从南京转车回家过年。

 

去年一年救助550余名流浪人员

 

陶剑介绍,市救助站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前,就早早地备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所需的棉被、棉衣、棉裤及防冻膏、食物等救助物资。截至目前,“寒冬送温暖”行动中,市救助站共救助12名患精神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并安全送回原籍,帮助26名农民工、困难人员安全返乡。

 

现在的救助是自愿和无偿救助,对于不愿前往救助站的困难人员,我们看着也十分揪心。一旦发现条件困难的露宿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劝说,把政策讲清楚,让他们了解救助站的情况。”陶剑介绍,对不愿接受救助的人员,他们想方设法劝服其接受救助,并发放充足的御寒保暖物资,对其中不愿意受助但又确实无行为能力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联合公安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先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据统计,2016年,市救助站共帮助550余名救助对象重返家乡,接收安置本地籍流浪乞讨人员1名。

 

陶剑呼吁,市民如果发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可引导、护送其到市救助站求助,或者拨打市救助站24小时救助热线8916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