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前景虽好 老年用品商店苏城街头难找着

19.09.2015  16:18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国内市场还未开售的老年可折叠代步车

  这么多老人,银发经济看起来魅力无限。更何况,现在的老人大多消费能力不错啊,这分明该是个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实比理想要骨感。一方面,苏城商家都没感觉到产业前景广阔带来的利好,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常常在抱怨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用品。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目前老年用品市场分裂错位的现状?发展银发经济,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商报记者冯佳王骏/文冯佳/摄

  爽

  可折叠式代步车

  “玩具”拐杖老年用品展让人大开眼界

  上周末,园区博览中心的一场“老年用品展”让不少老年人直呼“大开眼界”。

  “没想到,装备已变得如此高级现代了。”家住南环的老赵年过七旬,得知展会信息,上周六一早,特地冒雨前往。此行目标是代步车,对腿脚不灵活的他来说,代步车就等同于双腿,有了它就能自由自在了。展会上一款可折叠,能带上飞机、高铁的代步车吸引了他的关注。“这车很轻便,采用铝合金车身,整车24公斤,只有一辆常规代步车的三分之一左右,车子性能指标都很过硬,最快时速达到7公里,充一次电能行驶20公里,遇到坡度,车子还能轻松攀爬12-15角度的坡,不会溜车。”听完导购员的介绍,老赵心动不已。他问导购员:“为什么之前在市场上从没见过呢?”“目前尚未开通国内销售,如若不是办展需要,还不会拿出来呢。

  这个展会上,老赵还见到了不少他正需要的新奇装备:乍一看以为是一包玩具,拿出轻松一甩竟变成一根坚固的拐杖。“拐杖工厂”带来了各种新款拐杖,大多根据仿生学原理做出了不同手型,老赵试了试,果然非同凡响,手撑着明显更舒服。听闻新款产品也只出口,国内买不着,老赵果断掏钱。

  空调床垫可以发热,却又不像电热毯干燥又不安全,床垫内部不通电,采用水电隔离技术,将主机内的热量在较短时间内导入床垫,杜绝了漏电隐患;爬坡机也有新品推出,除了轻便,性能也更进一步,更稳更快……展会那几天,这些新东西让像老赵一样的苏城老人们逛得很开心。

  怪

  街头找不着老年用品店

  网络上查找也难有收获

  老赵的果断下单实在英明,等展会一闭幕,再要寻觅这些又好又新的老年用品,比登天还难。

  如果你留心的话,苏城的几大繁华商圈,各种女装店、童装店鳞次栉比,但惟独找不到老年用品店。超市里难得有几样老年用品,都以价格昂贵的按摩器为主,一些实用的生活小用品,如穿针器、假牙冲洗器根本不见踪影。

  “我这个年纪,买衣服真当头痛,以前扯块蓝布头叫裁缝师傅做做好了,现在条件好了哪里还有人这样做,但是又不好买。”今年63岁的朱秀珍说,年纪大了买衣服都难,商场里款式太单一,专卖店里老年服装少得可怜,即便有专卖店,也摸不着在哪里。如今,不少老人和朱阿姨想法差不多:买件合适的衣服都快跑断腿,更别提其他老年用品了,要是身边多些老年商店就好了。

  苏州专业的老年用品商店究竟在哪里?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老年用品店苏州”搜索,只找到一条准确答案,且仅有店名,并未标出具体地址。页面中持有相同提问的市民有不少,而“百度知道”也没法给出准确答案,只能不作答。

  随后,记者打开手机APP的“大众点评网”,输入“中老年用品店”,页面跳出“没有找到合适的商户喔”字样,但若输入“女装店”,相应的店家罗列了一长排。

  惑

  蛋糕这么大为何没人吃

  试水的专卖店遭遇亏损尴尬

  市民政局调研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0.9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09%。而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市80-89周岁的老年人首次突破20万人。这也意味着我们身边失去一项或多项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他们的生活将成为家庭和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显然,银发经济具有巨大潜力。但总量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为啥却没人要吃?

  事实是,不是没有商家“试水”,可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在平江新城,就有一家经营了四年的老年用品专卖店。这里主要是售卖一些适合老人身体功能的生活用品,电动按摩椅、老人车、电动轮椅、坐便椅、洗澡椅、多功能拐杖、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带放大镜的指甲刀、成人纸尿裤、老人专用鞋等产品一应俱全。这些产品设计非常人性化,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护理人员以及家人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老人可以自己操作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生活的信心。

  记者前后两次来到该店,且逗留时间较长,但都没发现一位顾客。该店店主郑建华告诉记者,房租加上人工费用,店一直在亏本经营。郑建华分析说,老人用品专卖店遭遇如此尴尬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不少从苦日子走过来的老年人节俭惯了,有了点积蓄,也要给儿女、给孙辈,却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即使有些老人有闲钱自己开销,也比较倾向将钱花在保健品上,对于功能性的老年用品往往能省则省。

  长期关注老年产业的苏州真福人生老年产品专营店负责人薛锋认为,老年用品市场举步维艰,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老年人消费动力长期不足。”薛锋说,老年用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本较高利润低,而且市场培育时间长。这种低端价廉为主的现状,难以与企业的盈利追求合拍,致使老年用品市场生机与活力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从事老年用品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内力不足——要么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档次较低,要么缺乏针对性。而市场上难见到合适产品,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就更难改变。如此循环就形成了“死结”:一方面是社会迅速老龄化,被认为存在巨量消费人口和市场;另一方面是老年人自称难见适用产品,生产企业也是叫苦不迭。

  寻

  老年用品市场“围城”怎么破

  市场培育要有耐心要找触点

  目前老年用品市场产业就像是“围城”,外面的企业和商家争着要进来“切蛋糕”,里面的却想着怎么尽快“突围”。

  要破解目前老年用品产业如此分裂错位的现状,在业内人士薛锋看来,国内的政府、企业、商家还有不少路要走。“完善政府采购、老年用品租赁、老年保险制度等政策是首要任务。”他觉得,三方共同发力,最终才能推动老年用品市场走向健全、完善、成熟。其次,企业在培育市场方面,还需要多些引导和耐心,等到市场水到渠成。最后,商家打开老年市场,需要转换营销思路,多在子女身上做文章。他说,现在不少老年用品企业只想到要进老年社区摆摊试用,其实效果远远不如到写字楼宣传推广。而抓住中青年人营销,只要找一个“触点”,比如歌曲《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能触动他们的敏感点。无论什么人,讲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是一样的心情。

  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郑建华还在坚守:随着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逐渐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消费观念的改变,老年用品市场会旺起来。“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让观念转变。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