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水利局长话改革系列报道六

10.03.2017  13:32

2016年,淮安水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年度完成投资32.5亿元,连续6年高位运行;洪泽“五位一体”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荣获“2016基层治水十大经验”称号,省委李强书记作了专门批示;河道总督府(清晏园)获批全国首批8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之一;清晏园、樱花园荣获全国水利风景区博览会“最美景区奖”;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开创了淮安水利工程建设之历史先河;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优秀等次,并荣获软环境建设“十佳”和创新创优一等奖……以上殊荣的取得,正是基于在过去一年中的创新实干、聚力突破。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更为淮安水利再攀新高、再谱新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首战之年。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淮安水利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奋力开创水利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

一是加快培育事业发展新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重大项目突破、水利改革深化、服务效能提升“三大行动”为载体,有效增加优质高效水利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速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及管理服务等五大水利体系。尤其是在深化改革方面,将全力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双向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更加注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的美丽水城。此外,将逐步探索与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和办法,加速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推动发展的向上风气,大力推动理论与实践两大创新在淮安水利系统内生根发芽,致力让水利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二是全面构建淮安水利新格局。不断拓展“水利+”思维,加快树立与强化“大水利+”思想,主动发挥水利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淮安,夯实农业基础、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农村水利方面,创新融入“水利+旅游”理念,进一步打破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单一、用途单一”的现状,按照“建一处工程、成一处风景、留一段历史、传一地文化”的理念,全面增强“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的有机融合,赋予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更多“水韵味”。重点将在农村河塘疏浚、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水景观建设等方面,加大项目支持和投资倾斜力度,为“水美乡村”建设夯实工程基础,年内计划新增水美乡镇3个、水美村庄18个。城市水利方面,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为载体,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实现“水利+宜居”。重点加大城市河湖水系连通,全面启动“城区河道三年轮浚整治计划”,实现水环境的持续、长效改善。围绕里运河、古淮河等淮安特色“水廊道”的品牌的开发与打造,适时启动滨水景观产业发展探索,加速实现项目水利向产业水利的转变,力求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水宜居亮点”,持续提升水利事业发展活力和扩大水利行业社会影响力。

三是聚力打造深化改革新亮点。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一季度末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梳理河长制河道清单。在将省管61条骨干河道、洪泽湖等5座湖泊列入实施河长制清单的基础上,将县乡河道、中小型水库和村庄河塘等列入管理范畴,4月底全面落实市、县(区)、乡、村四级河长。探索建立河长联席会议、河长巡查、部门联动、信息共享、考核验收、督查问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6月底前基本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年底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小型灌溉泵站计量设施配套率达到40%以上。加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组织管理面积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实现35%以上。重点推进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年内全面完成近百亿元建设任务,力争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实施“双控行动”,制定出台“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方案,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节水管理制度,科学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启动治水“263”专项行动,深化水功能区和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和水系连通项目,不断完善监测预警机制,致力实现水环境明显改善、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此外,将继续推进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质量绩效考核制、集中组建项目法人制、集中监理制等创新管理机制,突出改革试点成果运用,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供稿:淮安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