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五项举措“补短板”推进医养融合

14.06.2016  23:14

      创新手段、统筹规划。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统筹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就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结对合作、政策支持。一是探索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培训力度,运用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

      加大投入、积极融资。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执行省政府实施意见中一次性建设、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搭建平台、延伸保险。一是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成长发展后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明确责任、创新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