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千百工程”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

25.05.2015  15:20
        去年12月份,南京市江宁区首批10名文化辅导员与“千百工程”示范村结成对子,开始深入挖掘各村的文化内涵,实现“塑形”与“铸魂”同步推进。4个多月的时间里,文化辅导员深入结对帮扶示范村,指导开展文化载体建设、深入挖掘地区的人文资源,并积极向外宣传推介
        “美丽乡村建设中,我觉得应该广泛发动村民,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5月14日,江宁区文办明副主任宋池涛又一次来到结对的汤山街道青林社区下窑湾村,同社区干部、村民代表商谈如何开展“晒晒我的家风家训”征集工作。
        “宋主任,你是老宣传,有经验,你有什么好建议?”社区党总支书记桑海林笑着催宋池涛赶紧给个指导意见,“那好吧,我就给大家出出主意。”于是,老宋开始“布置”工作了,“家训征集上来之后,由我们社区的本土书法家,把这些家训写成书法作品,然后敲锣打鼓地送到村民家中,让村民张贴在家门口,让每个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家风家训来做事”……
        每次来下窑湾村,宋池涛都要到农户家中坐一坐,和村民唠唠嗑,这次也不例外。“宋主任来啦,快进来喝杯茶。”村民们热情邀请这位城里来的“亲戚”进门坐坐。“你们忙吧,我走走看看,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啊。”老宋热情地跟村民打着招呼。老宋说,现在他这个文化辅导员当得越来越驾轻就熟,这除了得益于社区的大力配合,村民的支持与热情也让他意想不到。去年底,老宋和社区商定在下窑湾村开展“我说我们的价值观”和“我说我们的村规民约”征集活动,用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时还担心活动不好开展,没想到消息一发布就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老宋说。在“我说我的价值观”征集活动中收到了360条内容,“我说我们的村规民约”征集活动则收到了420条内容,经过归类、合并,形成了16条村规民约,成为全体村民日常生活的共同准绳。
        路过村前的休闲小广场时,宣传栏里充满乡村气息的宣传标语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村民叶涛正在橱窗前看着自己的作品,“这个是我写的‘我眼中的富裕’,‘和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无论贫穷富贵都一起分担’。”叶涛大声地读着上面的内容,“我的作品能够在社区的宣传栏展出,这是一种快乐,我也会更加努力地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今,村子变漂亮了,村民的归属感也增强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深挖下窑湾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村民了解这个村的“前世今生”,宋池涛表示,他们还将在社区宣传栏中设立群英榜,并在下面设立优秀学子榜、善行义举榜、勤劳致富榜等子榜,展示村民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激发村民的荣誉和成就意识,传递社会正能量。
        文化辅导工作感言
        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传统的单向传导模式调整为双向互动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努力培养村民的自主意识、归属意识和成就意识,让村民成为村里事务的主人翁,逐步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