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为“江苏制造”铸魂

16.03.2016  08:32

  工匠精神对于多数人而言,算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然而,它出现在了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和“供给侧改革”等热词一样,显然被寄予了厚望。记者了解到,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正显示出对工匠精神的极度需求。

  “匠心”和“效率”之争

  来到苏州平江路一条叫大儒巷的小巷,有一家永远排队的“津津”豆腐干店,57岁的张伯民通常都在里面做豆腐。很多人知道这里的豆腐干味道好,却并不知道张伯民有着“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更不知道他已经是苏式卤汁豆腐干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对于生意兴隆的解释,张伯民一直都在用一个词———匠心传承。“我做着我父亲一样的事情,延续着他们看似简单、实则繁琐的工序,我很自豪,能够让产品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口感。”张伯民告诉记者。

  张伯民的传统手艺,每天有着定量的产出,这也导致产品供不应求,让亟需“去产能”的传统制造业羡慕不已。实际上,张伯民并不是没有受到产能的困扰。“我们曾经也希望扩大产能,毕竟名气有了卖得出去,来钱也快。”张伯民告诉记者,庆幸的是,他们守住了“慢工出细活”这条底线,在“效率”与“匠心”起冲突时,还是选择“匠心”,“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但对于产品的专注,是不计较时间成本的”。

  “某种程度上,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品牌营销专家、赛文特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青春告诉记者,曾经“效率”是第一位的,但在提倡“供给侧改革”的今天,选择“匠心”对于大多数制造业而言,可能才算得上“涅槃”。

  “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工匠精神,正是我们制造业的‘精神之钙’。”江苏凯伦建材总经理李忠人可能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的产品是要真真切切用于施工工地上的。

  “我们属于建筑防水行业,防水大家都能接触到,如果做不好,会给居家生活带来极大麻烦。”据李忠人介绍,目前,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制订的规范和标准已有300多个。但是,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超越这些标准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为了完成超越,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防水材料,与混凝土结构主体共同建立双层防水体系,确保滴水不漏。”李忠人还透露,国外的同行在工地干活,喜欢跪在地上,这样干起活来更方便,更能全身心进入工作状态。“目前,我们也在提倡这种行为,因为膝盖跪下去了,工匠精神却站了起来。”正是得益于这种工匠精神,记者了解到,在建材行业的寒冬,苏凯伦建材逆市上扬,目前已经成功登陆新三板。

  “我省正在书写‘中国制造2025’的江苏篇章,如果没有工匠精神,很难由制造业大省转型为强省。”省经信委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我们的制造业,也应以同样的心思对待自己的产品”。

  “学徒制”成关键一环

  那么,如何提供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在“两会”上提到的一组数据值得反思: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技术人员中,初级工占60%,高级技工只占4%,而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比30%。何权表示,在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职业技能教育“被轻视”有关。“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人不介意当工人,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读大学。”何权认为,一句话总结职业技能教育就是,“国家很重视,行业很需要,社会看不起”。

  值得庆幸的是,趋势正在改变。南京市工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就告诉记者,在政府主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对于专业技工的培养。“据我观察,‘学徒制’这个曾被认为落后、应该淘汰的制度,又开始流行起来。”该负责人还表示,很多制造业企业正在学习德国的经验。据介绍,德国政府就与企业、工会签订协议,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会成为技工的竞争,我们也希望江苏能在省级层面率先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学徒制’的发展。”该负责人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 澄实习生徐佳伟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