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 新动力成长挑大梁

21.10.2015  11:40
            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三季报”19日出炉,经济体量全国第二的江苏情况怎样?作为稳增长“压舱石”的工业经济表现又如何?答案是,前3季度江苏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加快,但下行压力犹在,需要负重爬坡。    大块头调整拖累工业经济   统计显示, 今年2月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处在8%-9%的合理区间。前9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6万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   目前,钢铁、水泥、建材等过剩产能压缩尚未完成,前期增长较快的汽车等行业受市场容量限制进入调整期,这些行业体量大,拖累整个工业经济。前3季度,全省高新技术行业产值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八大主要行业中,除冶金行业产值同比下降0.8%,其余7个行业均实现增长。其中,电子、轻工、机械行业增幅高于全省工业平均,纺织、建材、石化行业增长相对缓慢。   旧动力减弱,新动力成长,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加快培育。今年以来,航空航天器、生物药品、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板块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在连云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前3季度销售增长30%,接近全省医药行业平均增幅的两倍。这得益于企业每年持续推出创新药,保持业绩稳定增长,按目前态势,今年底连云港将新增1家百亿级企业。此外,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型产品增长也很迅速,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南京金龙前3季度销售逾16亿元,9月销量同比翻番。   前3季度,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10.4%、11.1%,苏南高新技术加快发展、高耗能行业步入负增长区间、装备制造业占比明显提升,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在江苏经济大盘中的比重为47%左右,占比虽略有降低,但仍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稳工业就是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    “晴雨表”折射新旧动力切换   1-9月,全省用电量同比增长2%,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短期看,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长期看,为结构调整提供时间和空间。   与主要经济省份相比,前3季度江苏工业用电增速高于上海、浙江、广东。八大工业行业中,除建材、冶金、机械外,其他行业用电增幅均超过工业平均,其中,医药、电子分别增长10.5%、6.39%。按区域板块分析,沿海地区用电增长3%,其中连云港增长7.1%,促进全省用电增长。由此可见,工业经济仍不乏亮点。   成品油同样是观察经济的窗口。前3季度,全省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2.7%,其中,汽油增长13.2%,柴油下降6.2%。江苏新海石化总经理范建民分析:“汽油增长,受益于私家车快速增长,而柴油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工程机械、物流车辆,表明工业生产较疲软。”除了成品油,新海石化还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化工品,保持利润正增长。而能做到不亏本,在石化行业已很不易。   产品价格下降,影响整个工业经济的盈利水平,冶金行业深受影响。“我们的三个拳头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日子过得还算好。”常熟龙腾特钢董事长季丙元介绍,今年企业新上技改项目,产量增加40%,但产品价格整体下降30%左右,算下来,前3季度销量增加了,但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与去年持平,单位产值效益有所下降。他坦言,辩证看待这一现象,一方面下行压力确实很大,另一方面印证技术改造很有必要,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压缩过剩产能松不得   判断经济形势,把握短期指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关注发展大势。专家认为,目前经济运行仍处于下探过程中,判断企稳指标主要看PPI和大宗商品价格何时止跌回升。当前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但需要把结构调整、低端过剩产能化解放在突出位置。   “要素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负债沉重,这些都会影响工业运行。”刘志彪认为,消化成本压力,关键靠提高生产率,这就要求企业加快改造提升工艺设备,推进智能制造;化解低端过剩产能的核心是市场化,鼓励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重组、企业兼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难度最大。”他分析说,当前,经济基本面没有变,新动力正在集聚和成长,但要注意防范区域性风险。在景气指数下行阶段,尤其通胀率较低时,企业贷款成本上升,投资意愿下降,从而投资规模迅速下降,经济进入下行通道。要为企业建立长期资本来源和使用渠道,更多地在资本市场融资。   保持发展定力,并非固步自封,而要因势调整。随着药品招标政策改革,医药企业若按传统策略经营,效益将大幅下降。今年正大天晴提出“降本增效”,通过工艺改造,仅甘草酸系列产品一年就可节省原材料成本1000余万元。此外,公司加快国际化战略,1个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4个产品正在申请认证,力争到“十三五”末海外市场贡献10亿元销售额。   应该看到,新旧产业尚未完全接续、新旧动力还没无缝衔接,旧产业退出的空间亟待新产业填补。当前,我省正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实施更大力度的技术改造,全年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占比增至70%以上;挖掘大型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增长潜力,力争3年新培育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0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5000家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