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后别再叫孩子“宝贝”专家:叫学名更利健康成长

14.01.2015  11:50

龙虎网讯 3岁以后的孩子就不要再“左一个宝宝,右一个贝贝”地叫啦!近日,一则关于称呼孩子的帖子在微博上热传,帖子指出,称呼是社会角色的定位,“宝宝”等昵称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成长。不少网友参与讨论,记者昨天调查发现,在孩子3岁以后,喊孩子“宝宝”的父母不在少数,甚至有中学生和大学生家长还这么做。

对此心理专家文清表示,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特别以妈妈们居多,但称呼具有社交功能,父母不当的称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塑造,建议父母3岁以后叫孩子学名。

热点:3岁以后别叫孩子“宝贝

3岁以后,别叫孩子“宝贝”?对此,这则热帖是这样解释的:别小看孩子的称呼,它是社会角色的定位,孩子需要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称谓,直呼其名比较好,另外家长过度的宠溺,会让孩子容易停留在小宝宝的心理角色里,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弱。

帖子还写道,5岁以上的孩子到医院看病,别搂抱着(除非病重),也许有些人会说父母狠心,这时候不狠心一点,长大了就该你悔恨了。孩子自己遇到事情后,尽量让孩子自己陈述会更符合事实,也能表达出他自己的想法,家长再做出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历程。放开不等于撒手不管,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该网帖一经微博发布,便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记者看到,不少网友抱着学习的心态,比如有网友留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网友感慨“终于知道自己长不大的原因了,24岁了我妈还叫我小狗狗”,但也有网友对此有异议,比如有网友指出,“其实还是得看小孩的性格,硬一些的孩子叫宝宝没啥影响的,要是性格软一点的孩子的确是需要注意的”,甚至有网友反驳道,“什么话呀,三岁就不要叫宝贝了?打算叫一辈子,就是这么任性”。

调查:有家长孩子上大学还在叫

昨天记者在身边人中发起了一个小调查,让人吃惊的是,近20位父母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在孩子3岁以后称呼其“宝宝”、“贝贝”,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

会叫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南京家长李女士表示,除了在外人面前或者严肃场合叫孩子学名,其他时候都叫小名儿,就是名字后面一个字的叠词,特别亲热时还会叫“宝宝”。“我们家人和相熟的朋友都会这么叫,我感觉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听到记者的询问,儿子在南京某初中三年级就读的王妈妈有些担心,“从儿子小时候我就一直这么叫,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与王女士的情况相似,有的父母孩子上高中甚至大学了还这么叫。“我妈一直叫我‘宝贝’,在外人面前也是这样,小时候无所谓,后来就有点难堪,跟她沟通后,现在她只在家里这么叫。”南京某大学学生小魏笑着说道。

不过也有父母会在孩子长大了之后不再叫小名,南京某中学的顾老师告诉记者,“自从儿子上幼儿园之后,就没再叫过他小名儿,男孩子嘛,希望他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专家:影响孩子成长和性格塑造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甚至可以说比较普遍”,昨天,南京市12355心理专家文清在采访中表示,不少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仍然喊“宝宝”或者是其他亲昵的小名儿,特别是妈妈们居多,“或许是喊习惯了,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大学了之后还在喊,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文清指出,姓名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孩子3岁以前,还没有发育完全,发音也不准,这时他(她)念不出完整的姓名,“喊他(她)宝宝,或者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叠词都是可以的,但是等孩子渐渐长大,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就要喊他(她)的学名,这是一种尊重。

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姓名就有了社交功能”,文清分析,“宝宝”这个称呼与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挂钩,这样叫其实是在贴标签,否定了孩子的成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够独立和阳刚,而且孩子未必就愿意被这么叫,心理上也会抗拒”。

文清建议,父母一定要关注这个现象,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不要只图嘴上的舒服和自我情感的满足,称呼要注意场合,“3岁以前可以叫孩子‘宝宝’之类的称呼,但3岁之后,除了在家庭中可以叫孩子小名儿以外,在公开场合,最好叫孩子的学名”。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李袆晗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