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伙扎根靖江 染牢农民底色

23.11.2015  09:36

 

图为西宁(右一)在田间。

 

 

 

五年前,西宁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本该衣着光鲜穿梭写字楼里的他考取了生祠镇东进村大学生村官,任东进村村委会主任一职,从此开始与农村打交道。从“洋气”到“土气”,西宁一心扑在农村工作上不言后悔,让东进村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体贴。

 

为梦想放弃进跨国公司

 

西”姓是一个极少数的姓氏,西宁的职业道路也是出乎寻常。从老家山东省广饶县考到上海读大学,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西宁背负着家人太多的期望,当他想扎根农村时,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很不理解。“当时有一家跨国公司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我认为当村官可以为很多人办实事,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说起当初的想法,西宁依旧觉得这是最正确的决定。如今,西宁不仅和村民打成一片,而且已经在靖江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靖江人。

 

村里的事情比较琐碎,党员管理、民政服务、扶贫帮困、卫生工作等,都需要一步一步做起来。一开始西宁也觉得有点束手无策,不过他一直坚信“事在人为”,并用这四个字鼓励自己。多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是西宁工作以来最大的体会,不管遇到什么难事,他能做到心平气和去处置,用充分沟通来解决问题,他的处事原则让村民们都心服口服。

 

积极发展种养殖合作社

 

在东进村村委办公楼里,摆满了近期刚收上来的稻谷,这就是东进村成立的名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出的优质水稻。东进村是靖江有名的生态农业村,前年,西宁和村干实地调研后,决定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村民们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工人”,挣工资。如此一来,村民们不仅获得流转补贴费,还能就业,实现利益双丰收。

 

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刚到东进村的时候,关于稻秧的培育及生长知识,西宁脑海中几乎一片空白。他虚心好学,每到育秧季节,便和村干与有育秧经验的村民一起劳作,那十几天,他整天光着脚浸在水田里,施肥、播种;到插秧季节,他还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熟练地来回穿梭,村民们都赞叹西宁是农民的孩子。

 

为了发展特色农业,西宁还带领大家走上了水生蔬菜种植之路,藕、茨菇、荸荠等水生蔬菜在村里大面积种植,合作社内的蔬菜、水稻都采用精细化培养。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和周边市场外,还销往浙江、安徽等地,收获季节常常能在村里看到很多外地牌照的大货车前来装运,村民们自然也是喜笑颜开。

 

建立老年人帮扶团队

 

东进村张家埭有一位独居的鞠爷爷,已经八十岁的他患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因为无人陪伴,他的病情日渐加重。听闻鞠爷爷的情况后,西宁想起了自己远在山东的父母,不能在他们跟前尽孝是他最大的遗憾,于是西宁隔三差五便到鞠爷爷家看望他,聊天话家常。不久以后,鞠爷爷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身体也好了许多。

 

这件事对西宁触动很大,在东进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位,他开始逐户走访,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及身体状况,定期上门看望。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渐渐地,周围不少人被西宁的行为感动,他们组团成立了“爱老敬老志愿服务队”,实行“帮扶包干制”。

 

西宁把志愿者的电话印在小卡片上,然后分发给村里的老人,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打个电话,志愿者就会上门服务。今年,村里还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吃饭、健身、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努力营造良好家风民风

 

淳朴的民风是一个村子的“名片”,能让村民们更加互敬互爱,因此西宁格外重视家风、民风的建设。每个月,东进村都会开展“寻找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的活动,选取村里的典型人物,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扬,启发其他村民。

 

有了这项活动之后,村民都互相较着劲,村风有了明显变化。”西宁说,过去因为邻里纠纷找村干部调解的每月都有不少,自从开展家风、民风建设之后,村民们都明白和平共处的道理。今年,村里还组织开展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活动,让大家又多了些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村文化建设方面,西宁计划编写一部《东进村村志》,包含村里的典型人物故事、村历史等内容。目前,他已经召集热心村民参与搜集资料,不久将会编印成册。

 

为了东进村的发展和繁荣,西宁风里来雨里去地忙忙碌碌。五年来,西宁通常只有过年时节才能和父母吃上团圆饭,他说:“我热爱村官这份事业,父母也已经开始理解我,为我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