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葫芦张绘制5000幅葫芦画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美

05.09.2016  18:02
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金陵葫芦张”在创作葫芦画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摄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金陵葫芦张”在创作葫芦画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摄

  葫芦画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如今却渐渐没落。然而在甘熙故居南京民俗博物馆内,却有一位坚持葫芦画创作二十年、绘制5000幅的非遗传承人“金陵葫芦张”。从自己种葫芦,到画葫芦,再到如今教年轻人画葫芦画,张苗说,他在葫芦画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从小就看母亲画,展览会激发了创作念头

  张苗是老江浦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和绘画。张苗告诉记者,他的母亲也曾在葫芦上画画,就这样耳濡目染便对葫芦画有了感情。“年轻的时候在农场工作,那是集体作业,退休了我就想能不能自个儿做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思前想后就想到了葫芦画。”张苗笑说,葫芦画可以为农业和旅游业搭建桥梁。“现在不是讲文创产品嘛,而如今市场上的纪念品大多是工业流水线的作品。我喜欢葫芦画,就是因为它是纯手工,每一个都是自己精心绘制的。

  90年代,张苗曾参加过江苏省民间工艺展览会,当时看到过一位老艺人创作出来的葫芦画特别漂亮,正是这场展览会激发了张老的创作念头,“那位师傅不是南京人,当时据我所知,南京已经没有人在创作葫芦画了。”张老还特地赶到南通海门向传统艺人取经。经过多年摸索,才让如今的葫芦画流光溢彩。

   为了创作三年布五个点,收获上百个葫芦

  创作葫芦画首先要有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张老在四乡八镇都找不到葫芦,后来他干脆找到种子自己回家种。“我种了三年葫芦,在农村布了五个点。三年总共收获了一百多个差不多大小的葫芦。”张老告诉记者,南京不产葫芦,他笑说随意种种可能还有收成,但如果专门种葫芦毛病就多了。“此前有人想在南京种葫芦,回家开了十亩地,但后来全军覆没了。南京受梅雨季节的影响,光照不足、湿度太大、温差比较小,再加上土质的原因,所以葫芦没有北方长得好。而且北方的葫芦要比南方的厚重,而葫芦画正需要这种厚重的葫芦。

  “什么样的葫芦适合创作葫芦画?”张老告诉记者,“形状圆正、够结实、皮色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葫芦就是好葫芦。”至于创作的主题,传统古典的吉祥图案,带有明城墙、云锦、雨花石等明显的南京元素,还有北京奥运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事热点都是张苗喜欢的题材。

   会把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

  据了解,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道甚至仍在从事这项工艺了。而张老说,自己一直想发掘这项古老的工艺,让它重新发扬光大。“已经收五个徒弟了,我会把自己的手艺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

  葫芦画创作起来并不轻松,给葫芦上底色至少要三遍,“创作过最长的一次,一幅葫芦画画了20天”。遇到个儿大的葫芦抱不起来,手就要一直提着,这对于一个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并非易事,“画的时候眼睛紧盯着一会就会发胀”,但尽管创作葫芦画如此繁杂,张老还是愿意精心雕琢。

  张老回忆起自己创作第一幅葫芦画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红颜色葫芦,上面写了福禄寿喜四个字,同时还配花纹。”而说起自己最得意的是一幅带有鱼图案的葫芦画,至今仍然挂在他位于民俗博物馆内的工作室里,这是别人出什么样的价格也舍不得出售的。“卖得最贵的一幅葫芦画叫《帝师》,是根据山海经里的一个传说画的,后来被一个朋友花6000块买走了。”朱峰文 记者 黄欢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