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上海电视节聚焦多屏传播

15.06.2016  19:42

              一台晚会 开启纪录片人的“微纪录”

  耄耋之年的“90后”指挥家,患有自闭症的“00后”孩子们。不敢想象,竟是这二者以完美的交响乐演奏拉开了一场晚会的序幕。

  上海电视节开幕当晚,一场属于纪录片人的晚会点亮着上海的夜空。这台名为“因你而真”的晚会,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典礼,而“90后”指挥家和“00后”孩子们正是优秀长篇纪录片《90后指挥家》的主人公。

  拍摄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

  在音乐界有“北李南曹”一说,南曹就是上海的曹鹏。在一甲子的岁月里,曹鹏只做一件事:让殿堂上的交响乐和普通人走到一起,于是一批批年轻人聚集在他的“魔棒”下,同时聚集的还有一群患有自闭症的孩子。《90后指挥家》是纪录片人讲述“中国人的活法”中的一个,那么,中国人还有哪些精彩的活法?

  《中国人的活法》总导演刘鸿彦当天把“大衣哥”朱之文也请到了现场,因为“大衣哥”是《中国人的活法》第一季播出的10个人中唯一的名人。朱之文当年成名之后,种种不适扑面而来,导演组认为,“大衣哥”的迷失和困惑正是许多都市人都面临的,所以把“大衣哥”纳入到系列中。此外,《中国人的活法》还讲述追求梦想的卡车司机、靠种玫瑰致富的四川大巴山农民、共同创业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小伙伴。刘鸿彦介绍,他们的拍摄团队主要来自20多年前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直是团队的目标,他们希望找到一种具有标本意义的活法,也希望记录下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如果说一个个小人物串起了最质朴的生活影像,那么一个个特殊人物则讲述着平凡中的不平凡。优秀长片《掘进长江》是一部关于南京扬子江隧道建造的纪录片,导演宋丹说道,隧道里最低温度是40多摄氏度,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各种大型机械的轰鸣声,每次拍摄结束都是长时间耳鸣,“我们只是在里面拍摄1个月,而工程建设者们一干就是5年。”隧道最后贯通时刻的一个细节令宋丹感触很深,有位50多岁的工程师,那天几乎是半跪在洞口等待,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盾构机破土而出的瞬间,他的眼泪哗一下就流下来了,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纪录片就是用光影记录下工程建设者们,记录他们的努力、责任与担当。”宋丹说,这是她10年纪录片生涯中拍得最艰难的一次,但也最值得。

  讲述纪录片人的“活法”

  形容纪录片,可以有很多词——美、真实、震撼、力量……形容纪录片人,一个词就够了:苦并快乐。

  自然类纪录片最为难拍,也最熬人,或许为一只雪豹就要搭上几年的光阴。同BBC、DISCOVERY相比,这个题材一直是国内纪录片的短板,但这一次,崔颖和她的团队耗时6年拍摄的《野性的呼唤》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判断。

  崔颖回忆,有一次在青藏高原一拍就是40多天,大家开车回到县里,在拉面馆里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当40多天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脸,她当时就哭了……虽然拍纪录片实在不利于女性“美颜”,但崔颖团队一直认为拍《野性的呼唤》是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事之一。“这6年我们等花开,等燕来,看鹰击长空,鱼翔水底,用双眼‘痛饮’自然的美丽,大美中国,自然之美真是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不可抗拒,拍了200多种动物,但不止200次觉得,我这辈子活得真带劲。”说到拍摄感悟,崔颖如同一位诗人。如今,团队再出发,开始拍摄《野性的呼唤2》,并打算跨界出击,制作一部3D电影。

  《野性的呼唤》此次获得优秀系列片奖项,和它获得同一奖项的还有《第三级》《西藏》《藏羚羊大迁徙》《河西走廊》《长城,中国的故事》等。

    《藏羚羊大迁徙》让人们认识了12年扎身可可西里的纪录片独立制片人刘五洲。

  许多时候,获奖感言会让听者觉得味同嚼蜡,但刘五洲的绝不会:他感谢和他一起拍摄的兄弟——因为这些人把最美的青春都留在可可西里;他感谢家人不问结果的支持——因为多年拍摄的总投资700多万元都来自他的家庭。

  和崔颖一样,刘五洲也给大家讲了他“照镜子”的感触。“时间常常带给我们很多感慨,2004年只身去可可西里拍摄时头发茂密,12年后的我几乎秃顶。”尽管如此,刘五洲觉得自己特别值,他多年的拍摄对象卓乃湖,如今湖面已经缩减了二分之一,冬天湖底的细沙会随风扬起,而他因此成为卓乃湖全貌最后的记录者。“人生就是一次艰难的选择,选择纪录片无悔,选择可可西里无悔,选择藏羚羊无悔。”  (牛春颖)

 

  N场论坛 关注新生态下的电视剧创作

  电视剧的跨媒体多屏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本届上海电视节上有多场论坛关注新时期电视剧产业格局变化和创作生产。

  年轻人追求“一切都能玩”

  在台网融合的当下,互联网不仅成为荧屏的无限延展,更引领着影视内容走向了“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世界。年轻人对电视剧的选择有何倾向?“电视剧尖峰论坛”上,腾讯请来业内金牌制片人分享经验。

  手机端和PC端还有所不同,曾制作《花千骨》《重生之名流巨星》等精品剧目的制片人唐丽君拿出数据说话,“现在年轻人都愿意在新媒体上观剧,2014年的时候,观众在手机端和PC端看剧的比例达到5:5,到了2015年则是7:3,到了年末,《芈月传》播出时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9:1。”基于这个基础,唐丽君分享了制作《重生之名流巨星》的经验,“为了方便观众的移动收看习惯,我们在这部戏里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就连演员的毛孔都能在手机上看得清清楚楚。”

  唐丽君同时表示,不少年轻人的观剧追求是“一切都能玩”,他们追求便捷、不复杂、好玩的方式,弹幕、表情包、鬼畜视频、gif动图,都是年轻人玩的范畴,“像《花千骨》就是被年轻人‘玩红’的。”唐丽君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网站爆火,该网站首席运营官Carly在论坛上说,他们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后来分析发现,“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文化的个性化需求极高,他们不在乎阵容和制作有多大,他们只在乎内容是否够认真。”《我的奇妙男友》制片人张娜也表示:“剧集制作,剧本是第一位的,在创作过程中不要刻意埋槽点,年轻人不会为刻意埋单。”

  打通台网话语体系

  随着亚洲各国和各区域间在影视剧产业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和紧密,翻拍与合拍正被广泛采纳。本届上海电视节上,上海广播电视台尚世影视与富士电视台、韩国CJ E&M之间都宣布了跨国合作项目。那么,在跨国制作过程中,又该如何适应海外观众的需求?

  “定制与独播趋势下的亚洲电视剧产业论坛”上,业内专家对此给出了建议。韩国CJ E&M常务、电视剧部门总裁崔真僖表示,首先要考虑选择的素材是否合适要进入的那个市场的观众需求,在制作过程当中要尽量做到细节上本地化、当地化。而在日本富士电视台常务董事大多亮看来,明确主导权在谁手中更重要些。“这次我们和尚世影视合作翻拍日本的经典剧,我们会在制作方面协助中方做好项目推进,让在中国翻拍的这个电视剧回到日本的时候还能被日本的观众所接受。”

  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比如,尚世影业今年生产的电视剧半数以上都与平台达成了合作协议,可以说是在为视频网站定制剧。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影视制作事业群总裁陈思劼坦言,在制作过程当中如何既符合电视台的需求又突出网感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电视台和网站的观众年龄层次不同,我们在做很多努力,希望能够把两代人的话语体系用一种共通的情感打通。”

  此外,本届上海电视节上,影视公司、视频网站纷纷宣布IP改编计划,IP剧在2016年依旧热度不减。据悉,今年进入筹拍日程的小说+游戏漫画的IP项目,就有90部电视剧和20部电影在列。有专家提醒,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想要脱颖而出,就得从精品制作着手。从优质小说到优质电视剧,需要制作团队的二次加工,包括从以叙述为主的小说到以对白为主的剧本的改编、对文字内容留白的填充、符合人物外表与性格的选角、借助场景和道具进行画面和氛围的营造等。再加工,是孵化好IP的必经之路。

    当然,也有专家表示,观众的需求不仅仅是这些大IP。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委们对“多元化表达”异常看重,评委会主席张国立呼吁,“希望资本能够更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作品。”  (  金鑫)

 

  6组PK 引发节目模式创新的思考

  作为第22届上海电视节的重要板块,6月6日上午举行的“世熙奖·第三届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大赛”现场人满为患。从40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六档模式提案,经过激烈角逐决出最终座次。在现场参与评审的国内外知名模式研发专家、学者眼中,这6个“金点子”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本土原创电视节目模式创新与生产的趋势。

  互联网基因获点赞

  镜头一:6位明星将分为两队,每队化身一部智能手机,通过完成三轮对抗任务,陪伴1位素人机主度过有计划的一天——让明星化身为“手机”、探讨现代人与手机的关系,《成为手机吧》脑洞大开的创意获得了英国BBC黄金娱乐金牌制作人露易丝·雷恩博、搜狐视频制作总监王一等评委的点赞,并最终问鼎“最佳模式奖”。

  尽管从一个点子到模式、从模式到一档节目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就题材本身的创意而言,《成为手机吧》是王一眼中最新鲜的一个,对于手机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让他感到“眼前一亮”。露易丝·雷恩博也认为,这个由互联网终端手机延伸出的点子“很有原创性”。

  事实上,携带互联网基因也成为此次大赛入围作品的一大亮点。6档节目中有3档都与网络、科技相关,比如心理推理真人秀《忘年CP》采取的就是网络直播的方式,纯网互动武侠体验真人秀《侠之大者》在网络直播之外,还结合了“网友在线打赏”“为明星更换装备”等网络游戏的元素和体验。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看来,随着网络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已成为传统电视节目重要的题材来源之一。“与互联网深入结合将成为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一种趋势”。

  “去明星化”还有多远

  镜头二:崔永元带领4位性格各异的名人入住一户中国独特家庭,在3天的共同生活中通过“收集家庭线索”“与可疑人物面谈”“指认X-man”等环节找出家庭中隐藏的假冒家庭成员X-Man,在崔氏幽默引领推理的同时,发掘温暖感人的亲情故事和家族传承——韩国模式创意人柳志妍的《崔永元的家族发现》获得“最受观众欢迎奖”。不过,打动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的并不是崔永元这个名人的卖点,而是节目对情感的描述和着力点。

  《崔永元的家族发现》《成为手机吧》《忘年CP》《侠之大者》以及回忆体验类真人秀《穿越你的青春》、演播室脱口秀《王石与王石》在原创思维上各有千秋,然而这六档节目模式毫无例外地打出了“明星牌”,这也是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重明星”的一个缩影。

  对于电视节目使用明星太多,以色列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以色列顶级电视节目模式制作公司Armoza Formats总裁Avi Armoza表示出了担忧。他认为,明星费用是电视节目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明星成本占六成以上,电视台甚至会破产。从全球节目模式来看,“去明星化”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那么,如何在控制过高明星成本的同时,赢得最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度?

  在马宏看来,《崔永元的家族发现》赢得现场观众“芳心”,根本上还是源于这个节目的家族化和跨代际特点,使其具有全龄收视的特质。“那些能够捕捉到普通人情感的节目最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获得最广泛的受众”。

  在这方面,原创节目模式《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去明星化”也能赢得高收视率的最佳代表。在2016年收获4.86亿不重复人次收看的优秀成绩,《中国诗词大会》凭的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力。

  很多与会专家强调,唯有“去明星化”,真正回归到内容本身、回归到节目模式的创新本身,才能真正改变我国以引进借鉴境外节目模式为主的“输入”状态,加快中国模式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只要能满足事实传递、情感传递、价值传递其中的一种功能就能获得成功。现在我们欠缺的是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努力的方向。”陆地说。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