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积极探索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27.07.2016  17:09
  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
  省委第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我省城市工作做出了部署。连日来,我省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纷纷表示要积极探索,迅速行动,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让城市有品质有特色
  “我们要贯彻省委全会精神,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找准城市定位。”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徐克明说:“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要用开阔的视野,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中找准城市定位,要在城市发展目标上找准方向。
  徐州市城建局副局长、市重点办主任张元岭也有同感。他说,在城市发展中,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做到“换领导不换规划”。他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特色,在城市发展中,一定要突出城市的功能和特色。
  徐克明说,对于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苏州而言,要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就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从国际发展的坐标中、从长三角城市群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体系中去发掘自身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去寻找自身的突破和发展的方向。要在充分了解区域内部联动的格局和发展动向,吸收周边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苏州的新发展,寻求新突破。
  徐州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又是交通枢纽城市,市委、市政府突出城市特色,将重点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即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
  “产城融合发展”是常州的一大亮色。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后,常州市委迅速召开常委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市委书记阎立说,常州将按照“六个优化”要求,深入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满足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长三角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徐州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巨大潜力。”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一是科学规划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推动“多规合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五级新型城镇体系。支持5个县城拉开中等城市框架,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培育一批参与区域竞争的“小老虎”。加快编制主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增强中心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形成“2+6+N”城市发展新格局。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城市怎样才能有特色有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李强书记指出,城市发展中,要将文化提升作为重要目标,让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南京江北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构建“生态低碳、科技人文、宜居可持续的现代化都会区”。为了彰显区域的城市美丽,江北新区将加强城市设计,通过城市形态、轮廓天际线、建筑色彩风貌、城市绿化景观、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等的城市修补,增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新区将依托山、绿、河、湖等特色要素构建充满活力、空间有序的城市形象,建设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美丽乡村。老城整体格局将得到有机保护延续,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和景观风貌;以特色空间的打造促进创新文化交流,构筑多元、时尚的现代都市文化。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认为,要突出地域特色,比如宜兴看得见龙背山、望得见团氿水,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水边、山脚是居民可以自由亲近游憩的空间,而不是富人的后花园。同时要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比如南京的夫子庙、1912街区很好地通过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
  创新城市治理服务
  着力提升“软环境
  “宿迁城市治理将以省委全会精神为新坐标,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彰显城市人本关怀。”宿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刘江说,以创新的措施治理焦点难题,宿迁作了很多探索。比如各地都头疼的广场舞、商业宣传噪声,当地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音量、定职责”,规范加引导,噪声扰民现象大幅减少。
  刘江表示,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大量的人、车、事,必须优化城市治理服务,才能化解“城市病”。“李强书记提出,要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作用,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提高城市效率。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袁锦富认为,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各地还应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上多做思考,实施供给侧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城市的模式,政府保障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建立更加有序的市场化服务机制,保障有效供给。
  优化生态环境
  让城市和谐宜居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对李强书记的这段讲话,徐州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勇印象深刻。
  李勇在园林战线13年,见证了徐州让市区的荒山全部披绿、在石头上种出“大森林”的峥嵘岁月。他说,在城市发展中,要让百姓更多地享受“生态财富”。
  张元岭也有同感。他说,近年来徐州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修复,为城市发展造绿、为百姓生活添绿。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位居全省第二,市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已达177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达到全覆盖,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
  “下一步将从细节入手,实实在在做好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李勇说,比如,要引进树种,让徐州的树木不仅“绿”起来,还要“多彩”起来、“”起来。
  在提升环境质量上,常州也将有大动作。阎立说,下一步将加强水气土壤等生态治理,切实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生态治理成果;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打造生态安全格局;加快生态绿城建设,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本报记者  宋金萍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