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麦收购工作中赤霉病害的行政预防与管理

16.06.2015  10:56

 

 

      呕吐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作用,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今年,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呈重度流行态势。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粮食收购行为监管的一线部门,如何做好小麦收购工作中对小麦赤霉病引起的真菌毒素--呕吐毒素进行行政预防、管理,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供参考。

      一、与小麦呕吐毒素相关的行政规定。

      1、《食品安全法》(2015版)第二十六条  、第一百二十四条  、第一百五十条  。

      2、《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13版)第十二条、第十七条 .

      3、《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规定: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在小麦、大麦、玉米及其成品粮中最大限量为:≤1000ug/kg。       

      4、《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第六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

综上所列,我们认为:国家对小麦中呕吐毒素的管理有明确的规定。《食品卫生法》将呕吐毒素列入生物毒素等污染物质管理;《粮食卫生标准》规定了限量指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对严格执行粮食卫生标准都有要求。所列法律法规中的标准和规定都带有强制性。

      二、小麦收购中对呕吐毒素的预防与管理。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冬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多雨年份常常出现麦类赤霉病的流行危害。小麦赤霉病近年来的多次大规模暴发更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在一般年份可造成5%—15%、流行年份造成20%—50%以上的严重减产,而且感病小麦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少,更为严重的是感病小麦含有镰刀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会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失去食用和饲用价值。

      我们认为对小麦赤霉病的毒素预防与管理,应分为收购前、收购中、收购后三个阶段,即:田间评估预防与管理、收购监测预防与管理、存储安全预防与管理。分述如下:

      1 、田间评估预防与管理。 食品安全法》(2015版)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据研究报告,“不同年度小麦的DON污染水平与该年度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在小麦赤霉病轻度流行年份,麦粒DON污染阳性率为44.5%,平均含量为312.9μg/kg;小麦赤霉病中度以上流行时,DON阳性率为100%,平均含量均大于1000μg/kg;当赤霉病大或特大流行时,DON平均含量均大于2000μg/kg。”①“小麦田间发病级别为2级以上时,麦粒的DON含量>1000μg/kg,4级以上时,麦粒的DON含量>2000μg/kg;在病粒率<25%时,DON含量<1200μg/kg,病粒率在25%~40%时,DON含量为1200~2200μg/kg,病粒率>40%时,DON含量>2200μg/kg。”②   

      在夏粮收购之前,结合国家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及原粮卫生调查,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牵头农业部门对所属区域的小麦预先抽样,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确定当年含赤霉病小麦收购限度,指导基层粮库收购小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收购监测预防与管理。 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第六条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 卫生标准 和有关规定,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第八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二)粮食出库检验项目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应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据研究报道“利用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我国多个地区小麦粉中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膳食暴露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取小麦粉样品呕吐毒素检出率为30%,最高含量为0.862mg/kg,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规定,但呕吐毒素的污染较为广泛,且存在一定的膳食暴露风险。”③对赤霉病麦含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作了初步试验。由试验得知,容重为712g/1的小麦,由于赤霉病的影响,容重下降11g/1,千粒重减少1.56克,下降4.4%。实验室出粉率增加0.9%,面筋质(湿基)下降3.5%。经数理统计,病麦含量与小麦容重、千粒重、面筋质呈负相关性。同一容重的小麦,赤霉病麦每增加10%,容重减少8g/1,千粒重减少1.86克,面筋质减少1.6%。

      在小麦收购中,当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同时说明小麦已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小麦中颜色发白,干瘪的呕吐毒素较高。1个粒基本能达到500ppb。赤霉病粒基本是赤霉烯酮含量比较高。用快速试剂卡测,但误差也是比较大的。据用赤霉病粒的添加验证试验,赤霉病粒大概在2.8%以下比率时,呕吐毒素就能稳在超标限以下。小麦收购的感官检查是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收购企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需要的小麦收购前加强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快节奏的小麦收购工作。

      3 、储存安全预防与管理。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13版)第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收购粮食,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第十七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规定: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在小麦、大麦、玉米及其成品粮中最大限量为:≤1000ug/kg储存期间的管理是抑制真菌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据比较研究,“小麦内外部都有镰刀菌毒素(呕吐毒素)存在,且含量都相当;而通过小麦粉的加工过程去除呕吐毒素是不可能的。粮食中呕吐毒素主要是由真菌毒素引起的,由于小麦田间管理的失当,造成小麦感染赤霉病的几率增加,对小麦收购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测体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呕吐毒素进入口粮系统,保证谷物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④

      在小麦进入存储环节后,特别要注意对小麦水分的控制,不能超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小麦安全存储水分标准;以及对呕吐毒素指标的综合监测和评估;加强高水分粮堆的通风换气以及降低水分;开展“三低”等科学的存储方式,确保小麦进入仓库后安全存储。

      三、建议

      1 、积极参与“一喷三防”工作。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农作物病害,一旦小麦被感生病,在小麦加工中是无法去除的。所以,建议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地方粮食收储企业应积极参与小麦穗期的“一喷三防”工作。穗期是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提前预防事关小麦丰收和小麦收购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把小麦赤霉病害“见穗预防、见花主防、遇雨补防”的预防原则广而告之,确保小麦无病害或低病害。

      2 、开展前期调查、评估很重要 。积极开展小麦赤霉病害的田间调查,评估;确保本地区小麦收购中,赤霉病害对收购工作的影响,防患于未然。前期调查、评估的目的是,确定赤霉病麦粒的感官监测指标,用于指导小麦收购。这项小麦赤霉病害的前期田间调查,评估,对指导小麦收购、确定感官指标以及小麦入库后呕吐毒素的含量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处于小麦赤霉病害高发地区或容易发病的年份,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小麦赤霉病害的一线调查、评估,显得更为突出。

      3 、开展多部门联合管理。 小麦赤霉病害对与小麦有关的成品粮、食品都有影响,一旦流入口粮市场,将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威胁,所以,作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牵头农业、食药、工商等行政部门加大赤霉病害的预防、调查、评估等监督管理力度,对赤霉病害进行严防死守,确保本地区总体小麦质量安全、卫生。

      四、参考文献 (带“”部分)

      ①谢茂昌,等《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DON含量的关系

      ② 王淞 ,等《小麦粉中呕吐毒素污染调查及膳食暴露分析

      ③④陈建伟,等《小麦与小麦粉中呕吐毒素含量的比较

                                                                                  (宝应县粮食行业协会—胡进)